close


 New,一歲兩個月,初遊日本海洋迪士尼,一眼戀上旋轉木馬。母親、姊姊、阿姨,輪流陪她排隊,一次又一次坐著木馬轉,直到所有的成年人幾乎都要不支倒地。


回台後New變成木馬狂,任何會旋轉的大型玩具都得要轉個過癮。今年她六歲,即將要進小學,媽媽問她暑假想去那裡玩,我的外甥女New,毫不猶豫地說:「日本迪士尼!只有那裡的旋轉木馬最好玩。」



旋轉木馬不只是New的快樂原鄉,也是許多人童年記憶中,最華麗的角落。這個起源於西元500年前後的拜占庭王國的旋轉遊戲,大概沒料到一千多年後還可以成為現代兒童樂園共同的圖騰。


1680年第一個木馬造型座位的遊戲平台出現,但由人、馬或騾子拉動;直到1860年工業革命後,歐洲才擁有以蒸汽為動力的旋轉木馬。


旋轉木馬本名Carousel,大概是和機場行李旋轉道同字,太不浪漫了,較受歡迎的反而是它的俗稱Merry-go-round。繽紛的炫光,軸心鏡面迷幻的反射,旋轉時奔馳的快感,在在讓孩子戀戀難捨;而巴黎又刻意呵寵童心,誇張到幾乎無處不見旋轉木馬的地步。


一出羅浮宮,杜樂麗花園的兒童遊戲區就能見到;沿著塞納河畔,艾菲爾鐵塔下也有,黃昏時分閃爍著著彩色的旋轉燈,彷彿和鐵塔的鈉光競豔;就連兒童遊客較不熱絡的蒙帕那斯車站,周末市集也都會出現一座;更別提市民活動最暢旺的盧森堡公園,當然也少不了Merry-go-round的蹤跡。


第一次看到「遵循古法」的旋轉木馬,也是在巴黎。那天下午逛到盧森堡公園,旋轉木馬台的顧客雖然只有一位小女孩,但管理員很認真站在入口,等候小貴賓每一次旋轉經過。女孩右手握根刺棒,每經過管理員身邊就穿擊一下掛在柱子上的葫蘆狀垂鈴;敲擊到一定次數,就是下馬時間到嘍。本來一直看不懂這是什麼玩意兒,回國後查資料,才知三百多年前利用人力或獸力拉動旋轉台時,就有類似玩法。所以這種老式旋轉木馬多為逆時鐘旋轉,才能讓右手空出來玩擊鈴。畢竟慣用右手的人還是多了點。



巴黎人寵愛小孩,不只是在旋轉木馬而已。


觀光首選羅浮宮,每月湧進750萬遊客。我們也帶小孩「進宮」,但事先說好儘量避開人潮,羅浮三寶(蒙娜麗莎、勝利女神、米羅島的維娜斯)有沒有看到沒關係,用心感受世界第一博物館的藝術氛圍比較重要。


穿越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後,我們刻意錯開陳列蒙娜麗莎肖像的德農館(Denon),首途中世紀羅浮宮的的敍利館(Sully)。可是到處都是羅浮三寶的導引指標,很自然變成人潮流向,我們從敍利館邊走邊看,不知不覺便來到蒙娜麗莎面前。


一進展覽廳便傻眼了,「瞻仰者」爆量,而美人肖像超小,還被框了很多層玻璃保謢,視線中但見黑晃晃人頭的機率,比看到蒙娜麗莎還多。


被塞在人群中的小女兒拼命伸長脖子,焦急的耳語:「媽媽,我都看不到耶。」這時,在一旁逡巡的管理員好像聽得懂中文似的,很威風地殺進人群,領著女兒到最前頭去了。


原來蒙娜麗莎觀賞圍欄分內圍外欄,大人只能在外欄「摩肩擦踵」,管理員則盯著人群看,一見有小孩,無論白人、黑人還是黃面孔,都會被引導到內圍去。


內外欄之間有一段寬敞的間隔,五、六位小孩輕輕鬆鬆地靠在內圍,不受打擾地、很專注地仰望名畫,蒙娜麗莎和這群小孩,都好幸福啊。


女兒能否欣賞蒙娜麗莎的美,我不知道,但在藝術殿堂被充分尊重的經驗,一定會留下些許記憶。


巴黎人到處塗鴉,宣告天生的反骨及叛逆;但對待兒童與文化,他們有自己真樸、堅持的一面。


誰說蒙娜麗莎不能是孩子的Merry-go-round?*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