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紐約紐約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





移居海外30年的表姊夫,一有機會返台,必定到忠孝東路216巷的「東區粉圓」報到,吃上一碗滿料的碎冰,這是他的台灣味。




NCIS影集的男配角狄諾佐探員,劇中個性浮躁捉狹,但一提及兒時與母親在曼哈頓42街電影院消磨的時光,心緒瞬間轉為平和靜好,那是他的童年味。




月前美東漫遊,客宿曼哈頓中城多夜,來回不只走七遍的42街,一再經過布雜建築式的中央車站和紐約市立圖書館,突然發現,這條街也變成我最想念的紐約味了。




布雜(Beaux-Arts),中文由外語直接音譯,但又布又雜,到底是啥意思?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。是拼布雜燴?還是誇張的裝飾?




簡單來說,泛指一批18801930年間所建造的歐美知名建築物,又被稱為美國文藝復興風格,因為這些作品都由一批留學巴黎耶果藝術學院(Ecole des Beaux-Arts)的美國人所完成,他們雖受耶果訓練的影響,但同時也保有自己的創新精神。




布雜建築及其工序,通常有幾個特徵:




1、 具有宏觀性的計畫型建築。




  (耶果的學生都要能設計「殿堂」,並得操作大型計畫)




2、 建築師極擅長以繪畫來表達設計概念。




  (耶果以教授的藝術工作室,作為上課地點)




3、 帶有新古典風格的門面。




4、 內裝華麗,裝飾性強,常利用大量的壁畫、雕塑,細微處的設計也不放過。(工班需有藝術工匠團隊及數量可觀的繪圖師參與)




5、 建築師雖受羅馬文藝復興藝術的陶冶,但學校訓練採折衷主義,強調「美」的重要性,高於根源性,所以在1900前後,歐美城市美化運動階段,設計案特別受到青睞。





布雜建築具有看似傳統,卻不按牌理出牌的迷人個性,無怪乎中央車站和紐約市圖,都是電影中百拍不厭的取景點。





中央車站今年適逢落成百年,其間因為老舊一度被考慮拆除,還好是當時的第一夫人賈桂琳力主保留,否則42街必然魅力大減。




車站大廳天花板以星座圖構成,但星座位置和我們所悉方向相反,據稱是建築師懷特華倫(White Warren)用上帝看向凡間的視野所設計的。


 




車站裡除了商店,還有生鮮超市和餐廳,後者在二樓開放空間,可避開人潮,又能享有車站挑高的舒敞,很有FU.





紐約市圖一進門,大理石壁面、環梯,裝潢氣派風華,形似巴黎歌劇院,只是濃粧淡抺的差別而已。不過,多數遊客和我一樣,都是衝著三樓瀏覽室來的。





如果蘇活區是紐約的趣味,這個壯觀瑰麗的讀書空間,肯定是紐約客的幸福。




天花板的雕飾、壁畫,像凡爾賽宮般華美,但奢侈的挑高空間、拱型大窗,一排排的橡木桌,古雅的銅罩枱燈,又經營出一片安詳靜謐的閱讀氛圍。





我尤其喜歡二樓扶欄邊的閱讀架設計,若從書櫃抱下來一本厚重的精裝書,不用捧著等手酸,隨手便可無重量展讀。果真是愛書人的小確幸。





市圖外的布萊恩公園,既是圖書館和繁鬧周遭的緩衝空間,也是音樂會、時裝秀喜用的場所。




圖書和時尚同場加映,真的很紐約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42街位於曼哈頓中心,西42街和第七大道、百老匯大道交口處,既是跨年狂歡地時報廣場,也是各種音樂劇劇院的集中帶;



42街正中央,東421號,便是台灣駐紐約代表處所在地,精華地王,台灣經營對美關係,連辦公地點都這麼講究,確是下了重本。




再往東走,與第五大道交會處便是市圖,續行兩個街區即是中央車站,再過一個街區便是克萊斯勒大樓了。




克萊斯勒大樓裝飾藝術風格強烈的不锈鋼塔尖,創意源自一款汽車的冷卻器蓋子和輪胎,各類遊記已重複編寫,不再贅述。不過,此樓雖非紐約最高,也不是最老(83),我卻能肯定它是紐約最顯著的「背景」,無論白天、黑夜,都非常搶目。




本市玻璃帷幕大樓特多,反射來反射去,很容易形成三稜鏡效果。滯美時,我住進克萊斯勒大樓「很斜的對面」---威斯汀飯店,房間座落在沒有View的位置,根本看不到大馬路,只面側窄巷,竟然也能很清楚的看到克萊斯勒塔尖風光,真是小驚喜。多虧隔鄰帷幕大樓的折射,製造出「借景」的效果。




本樓大門也很有型,塔尖的變型設計,好像彈一首鋼琴組曲,總要來一段變奏,主旋律(塔尖)的音韻,反而更為突出。





晚上此樓也打光,但因塔尖材質及設計獨特,辨識度極高又美,個人感覺比帝國大廈性感多了。旅美期間,從他地走回旅館,遠遠看到克萊斯勒大樓,就有「心頭定」之感。(見篇首照片)




厲害的建築師,其實也是空間規畫的心理醫師吧。





42街東行到底,東河邊上就是聯合國了。門前一大排壯觀的「U-Bike」,還以為撞回了台北。雖然整齊的腳踏車雲集,也有「數大就是美」的效果,但如果這個騎乘點供應的自行車,可以呼應那排萬國旗,會不會更有意思?




雅虎封館,七年情斷,留下最想念的紐約42街,輕輕的告別。 




 




 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
 


沒看百老滙的音樂劇,不算去過紐約;不曾在曼哈頓享用早午餐,也別說你當過紐約客。




早午餐—Brunch,原來不過是賴床的上班族周日晏起,遂將兩餐併一餐的傭懶享受,但是被影集慾望城市那四個敗家女人,炒成社交時尚,搞得紐約旅遊,也非得Brunch一下不可。




朋友帶路,我們在上周日來到曼哈頓中城西44街開葷。還沒抵達預定餐廳,沿路已是一片Brunch風光。就像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後巷的火鍋店一樣,這裡的早午餐店也有「集市」,每家都大辣辣地佔用人行道,擺設露天雅座,一眼望去,很有巴黎香榭大道的Fu





朋友選的這家名店,侍者都穿pink T,他們都是公開出櫃的帥哥,



但餐廳氛圍簡約優雅,女性或者家庭顧客上門,也覺輕鬆自在。





紐約的經典早午餐,必備三元素:1、馬芬蛋糕;2、淡酒;3Benedcit班尼迪克蛋變化球。





以前從不覺得馬芬蛋糕有什麼好吃,影集實習醫生(Grey’s  Anatomy)那位金髮女配角,情緒一低潮就烤幾盤馬芬蛋糕出氣,對它印象不佳。但這裡的馬芬小巧精緻,體積比一顆鵪鶉蛋大不了多少,試試又何妨?




沒想到入口十分驚喜,表皮略帶酥脆,糕體緊實彈牙,甜度也適中(紐約甜點幾乎都是甜死人不償命),還有淡淡香氣。原來做得好的馬芬,可以這麼有質感!




平日不愛蛋糕的兒子,一口氣吃了三顆(同桌友人讓食的啦)





「紐約人的早午餐,喜歡先來一杯淡酒,」朋友說著,主動幫我點了一杯香檳加橙汁的飲料。初飲有點柳橙沙瓦的滋味,再飲後勁發威,臉頰飛紅,一陣眩暈,還不到半杯我就投降了。




主菜有十幾種選擇,如果不吃鬆餅、三明治類,其他都是班尼迪克蛋的加料版。





此蛋基本工法就是三層塔,上層水煮蛋,中層各式餡料,下層馬芬蛋糕。我吃朋友建議的蟹肉餡班尼迪克蛋,



兒子選中層夾醺鮭魚的,女兒則挑加州風的主菜,酪梨+磨菇煎蛋。





我喜歡無論選那一種主菜,只要有蛋,多會搭配Mixed greens(綜合綠色生菜),一配起來就是親切可人的鄉村風擺盤,把紐約的疏離、混亂,全都拋到店外了。




我這盤Crabcake
benedict
,雖是朋友的最愛,風味亦佳,但鹹味稍重,個人覺得兒子點的醺鮭餡班尼迪克蛋更好吃。




紐約Brunch是一項CP值很高的旅遊經驗,即使加上兩成小費,每人均價25-30美金左右(搭船遊港灣、市區觀光不下車巴士,一人都要30美元以上),重點是以輕食為主,風險低,即使口味各異,也不會踩地雷。另外還可充分領略紐約客的生活興味,十分有意思。





用餐當口,紐約豔陽高照,至少攝氏30度以上,但歐美老外都選沒有空調的前庭(人行道)及後園的開放性座位,亞洲人則偏愛室內雅座。紐約行前,美國同學一再交代,再熱都別撐陽傘,以免貽笑大方,看來果真不假,老美也未免太愛曬了。




我們這家早午餐店名「44  1/2」,挺性格的。它真正的住址是曼哈頓中城西44626號,和1/2沒有必然關聯,但「1/2」這個數字,在紐約有一種隱性的反骨意味。





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貝爾福街(Bedford St.),有一棟全紐約最狹窄的樓房,硬是加蓋在兩棟樓之間的窄巷中,由於左鄰右舍門牌早已既定,它只能以75 1/2號為住址。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,這座小樓曾為蜚聲全美的雙性戀女詩人米萊(1892-1950Edna St. Vincent Millay)居所,她曾有「蠟燭兩頭燒」的名句(My candle burns both ends),由於崇尚波希米亞式的生活,素來被當成叛逆文人代表;而1/2的門牌,自然瀰漫著心照不宣的自由主義精神。




這家441/2性格到連洗手間都沒有任何標識,顧客得自行判斷方位,也不分男女廁,看看那個門外有人等候就是了。但是廁所外又很貼心的擺放十幾張等候座位,裡間則布置和制服同色系的粉紅色鮮花,讓內急也變得優雅。





紐約的早午餐,有氛圍、有型男、有美食,有熱門影集的時尚感,還有耐人尋味的裝潢和店名,「Brunch」一詞,在這裡既是名詞,副詞,也是不折不扣的動詞吧。*
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