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巴黎心 (1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
魂牽夢縈的畫境,一旦親臨,有如褻玩。


如果在巴黎,在塞納河畔,只能取一瓢飲,弱水三千,我情歸奧塞。



@最想寫的,最難動筆



巴黎之旅是我的創格之作,奧塞美術館又是鍾愛之最。

當初第一篇最想寫的就是奧塞,卻遲遲難以動筆。


「最想」,變成無預警的發酵觸媒,一坐在天然散光敞亮的室內,奧塞頂樓的印象派作品就像迴轉壽司,輪番闖到跟前來誘惑你:「親愛的,要不要再我看一眼?」


照片早就貼在格子裡,一想到就翻出來看。



幾百個日子過去了,「最想」,還在發酵,始終沒有轉化成動能。


《百年孤寂》作家賈西亞‧馬奎斯說:


 



最鍾情的幻夢,就是自己最想寫的那部作品,因為意識到非一朝一夕可成,反而遲遲未行,總想先把手邊那一堆暫時的、偶發的、緊急的,可以馬上解決的瑣事處理乾淨,再找個清爽的良辰吉日,專心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,書寫最最魂牽夢縈的那篇東西,就這麼日復一日。


 



自比馬奎斯,那是超級托大;但閱讀馬奎斯,心有戚戚焉的釋然,讓奧塞印象長期盤桓在「最想」中,沈甸甸的,任由時光積累,醞釀自虐的愛戀。



@唯我的自由心證



這座美術館已經有數以千萬計的遊人為她穿金戴玉,再寫什麼溢美華詞,都是s…h…i…t !

最糟的是,自己照片拍得不好,停留時間也不足細看,同行的老公坐在館內休息區上打瞌睡,兩個小孩安靜參觀的時間也沒撐過半小時。我拿不出「物證」,也舉不出「人證」,說明這地方如何讓人心醉神迷。



唯一能夠呈堂的,只有我的自由心證。


這也是為什麼一篇明明很簡單的遊記,卻得長篇累牘作開場。


要把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地方寫得唯我,真的很難。


到底是什麼讓我胡說八道?


罪魁禍首絕對是「光線」。



@現在的古典,過去的前衛



一進奧塞,陽光穿透古典玻璃帷幕拱頂,突然變得溫柔無比,佇立在十九世紀的雕塑旁邊,彷彿有受洗的悸動。


古典帷幕?


在創建的1900年代,那是最前衛、最時髦的風格。


整個巴黎沈浸在萬國博覽會的興奮中。


代表新興工業的「高科技」鋼鐵、玻璃技術,以睥睨群雄之姿,新巴黎建築群中發光發亮。


艾菲爾鐵塔、大小皇宮、奧塞火車站、地鐵站出口、、、、、、。


19世紀跨越到20世紀,像帕格尼尼的炫技曲,聽覺的澎湃,幻化為視覺的驚豔。


無論巴黎人愛與不愛,話題離不開新世紀建築。


因為新工業技術,讓建築師大量擁抱光線。


奧塞火車站的外觀,一向不受好評,但內部結合玻璃和現代鋼材的架構,卻被視為美麗的典範,



連通風孔都可化身為華美的壁飾。(見下圖)以至於當後來火車站功能不再,整體建築仍在市民期望下被保留下來。




@美好年代的藝術光廊



保留不難,留下來做什麼才是考驗。

1977年,龐畢度現代藝文中心啟用,前衛派新藝術有了出路,而古典作品仍可好整以暇地端坐羅浮宮貽養天年。不新不舊的十九世紀藝術怎麼辦?


奧塞火車站,賓果!


巴黎需要一座架在羅浮宮與龐畢度之間的橋樑。奧塞火車站時來運轉,1986年化身為美術館。


1900年代前後的建築+1920世紀的作品,成就絕對的美好年代。


奧塞美術館裡,沒有所謂「某時期的展覽室」,或重現特定年代的氛圍。每一件作品的擺設,無論是繪畫、雕塑、建築圖、家具、美術品,都依照可以呈現出作品本身最美好的一面而設計,看似隨意,卻因整體空間的透光與金屬性結構,幻化出「光線沙龍」的美感。


「樹下的玫瑰」,是奧塞給我的第一個驚喜。



@裸女的無聲革命



從高中時代就被奧地利畫家Klimt作品鬼魅的氛圍所迷惑。


我蒐集Klimt明信片、卡片、月曆、海報、手札封面,所有跟他相關的東西,然後,剛進奧塞,尋梯登上二樓,突然在一個火車的候車室,它,一點也不矯飾的,翩然現身。


樹下玫瑰在候車室自然的光線中,看起來竟然比印刷品還要朦朧、氤氳,我彷彿變成一百年前的長裙淑女,撐著陽傘在庭園的樹蔭下,望著玫瑰發呆、、、、、。


後來才知道,這是奧塞收藏克林姆唯一的一幅畫作。沒看導覽手冊,信步竟然巧遇,目睹「樹下的玫瑰」,一定是我的宿命。


光線沙龍,無處不以光源為作品加持,光線最充足的頂樓,自然留給逐光線而居的印象派作品。


第一眼看見,在拍賣場動輒上億元身價的名畫,懸掛在完全沒有防護的開放空間,吃驚的程度,很像在大街上遇見曲線完美的裸女,不急不徐地在人行道上漫步。


只要你想,彈指便可碰觸到名畫。


沒有玻璃保護罩,沒有警告標示,沒有保全人員一旁虎視耽耽,也沒有射死你的雷射光束。


奧塞美術館彷彿在進行一場「無聲革命」。



完全開放的展覽間,信任遊客公德素養。雖無言,未嘗不言。我彷彿聽見了「我知道你跟我一樣愛它」的官方留言。



@煎餅磨坊與馬戲團



雷諾瓦的「煎餅磨坊」,從小看過的複製品,多到快長針眼。可是真跡就這樣大辣辣的掛在面前,想在畫上留個指紋,多麼容易。



雖不敢造次,但仍忍不住貼近細看,畫中美女的臉上,是否有透過樹葉殘留的光影?近到幾乎要聞到油畫的氣味了,也沒有人攔你。


這種被尊重的感動,比看到真跡的興奮還揪心。


我看見一位老師,帶著一群中學生圍坐在秀拉的「馬戲團」前,輕聲細語地討論畫中,直線與橫線交錯的垂直構圖。



天光透過屋頂帷幕,以及不露痕跡的半遮光設計,輕柔地灑在作品的周遭,環繞在每一位學子的臉龐,卻掩不住一對對求知若渴的目光。


明明是簡潔到不能再簡單的空間,名畫的的樸雅,與學子的專注,卻交織成聖殿般氛圍,一瞬間似乎令人岔了神。


直到學生散去,我才大夢初醒般回過神來,趕忙把馬戲團拍下來。



@困頓且吟詩



不知是誰說的:

人不因詩而窮,卻因窮而詩工。



奧塞美術館的記憶,讓我有吟唱詩歌般的感動與舒暢。

我不是詩人,也不擅寫詩,但每在心靈困頓時,回想奧塞美術館的如詩之旅,單純絕美,恍若穿越平靜光廊。



胡言亂語也成文,感謝部落格開了另一扇門。*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
一家人自助遊巴黎、倫敦時,在兩大城的地下轉呼大半個月。無論殺到那個景點,地下鐵幾乎沒有辦不到的。


回到台北,卻不太會搭捷運了,比老外還像觀光客。


為什麼從歐遊回來反而變蠢了呢?



◎倫敦地鐵邏輯比較簡單



原來台北捷運路線標示,和巴黎使用同一個邏輯。巴黎地鐵的方向標示,以兩端終點站站名為導引,乘客必須搞清楚現在要朝ABCDE,還是FGHIJK,法文雖然也是豆芽菜,但終點站地名對觀光客來說是非常不熟悉的,我們得隨時抓著地圖,一再確認目的地究竟較靠近那一端的終點站,才敢上車。雖然有點緊張,但幾乎沒出過錯,只是弄得的我太累,因為老公和小孩都不想花腦筋,只有我一人像孵蛋一樣,老抱著地圖啃。


倫敦地鐵的邏輯就簡單多了。每一線都用不同顏色作標示,瞄一眼地鐵路線,搞清楚要坐藍線黃線,然後再想一下往東往西,還是朝南朝北,一點兒都不用擔心坐到反向來車。比如說,所有的標示都是綠線(南)、褐色(北)、紅線(東)……,只要認得NorthSouth這幾個基本英文就行,所以在倫敦搭地鐵時,幾乎都是13歲的兒子帶路。



◎淡水?還是永寧?



台北的捷運也是用標示終點站為方向,可是除了淡水這樣的普羅地名,其他終點站的辨識,像是永寧、昆陽,不是經常搭同一線地鐵的人,很難在瞬間搞清楚方向。同時因為是在地人,捷運標示的中文,又沒一個字不懂,不可能會先仔細記下路線圖再出發。再說,詳細線的站名路線圖,只張掛於購票處及上車處,沿途轉車僅能看到XX線或不熟悉的終點站名稱,無法“放心”地認定自己走對方向。像我這種不常搭捷運、又缺乏方向感的道地台北人,都會覺得搭捷運不是那麼順暢了,老外在台北使用大眾捷運,一定更困難吧。


喔,有一點,台北捷運倒是比倫敦、巴黎都讚的,那就是當你坐上車後,每一站到站前,車廂都有中英文顯示的電子看板,註名次站及再次一站的站名,不用為了看清窗外站名,把脖子轉得快扭斷了。



◎因為隨性,所以有個性?



回過頭說巴黎地鐵,既髒且亂,一點也沒有浪漫的感覺,唯有少數重點觀光站經過整修,稍微有點味道。不過地面上地鐵站入口標示,倒是各擅勝場,各有不同風味,像是香榭麗舍站的入口,就有那麼點既古典又時尚的感覺。



有件事很搞笑。巴黎地鐵大站,接駁線非常長,忽上忽下,有時根本沒電梯,更別說無障礙設施;但又有些地方為了體恤接駁乘客實在走了太遠了,會設上一道極快速電扶梯走道,還標示時速每小時 九公里 ,禁穿高跟鞋者搭乘云云。可是我待在巴黎的一星期內,那道高速電扶梯就壞了四、五天,始終沒修好。


巴黎人「隨性」,他們的地鐵果然也很能突顯「個性」。




巴黎地鐵沿路均有路線圖標示(上)


杜樂麗花園站的標示很典雅(下)



延伸閱讀



倫敦地鐵,看圖下車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

電影<穿著Prada的惡魔>,女主角安海瑟威換過一套又一套的名牌時裝,前往巴黎觀賞設計師最新作品發表會,一身名家調教的百變造型,凡女人都會看得哈口水。


巴黎是流行時尚之母,凡爾賽宮卻是巴黎時尚的原點。 


巴黎西南近郊的凡爾賽宮,原來是路易十四為了顯示王室威儀的傑作,足足花了25年才建造完成。大門的莊嚴氣勢、貫穿宮庭花園的偉麗運河,在在傳達太陽王的氣壯山河。可是凡爾賽宮從歷史到建築用途,卻透散濃厚女人味。



路易十四喜愛華服,每一件穿著都要精工設計,也在他的凡爾賽宮穿上第一雙紅色高跟鞋;所有的名媛貴族,一生總想到凡爾賽宮朝聖一次,仰望王宮男女上下最新的服飾,再依樣畫稿,打扮一番。


所謂「流行時尚」,就是從追逐凡爾賽宮皇家品味開始的。


凡爾賽主宮有中文耳機導覽,這點很令人感動。但一間又一間華麗屋頂、壁畫的皇室空間,面積小而侷促,反而沒有羅浮宮穩重格局。唯王后臥室,必然令所有女人印象深刻。


金碧輝煌的睡床,大概是所有王宮傢俱最顯眼的,但沒有女人會羨慕,因為歷代王后都得躺在這裡,在貴族王臣的環繞中,也就是眾目睽睽下分娩,證明王子公主,真的是從后身產出;前後計有19位皇家新生兒在這裡誔生。



如果公開分娩是王室傳統,電影鐵面人的故事絕對不可能發生──那麼多人盯著產道看,怎麼可能沒發現雙胞胎王子?


女人在凡爾賽宮失去尊嚴,也在這裡得到最大的榮寵。


主宮是國王辦公的地方,花園裡的大、小堤亞儂宮則用來養情婦。小堤亞儂宮在路易十六時代,賞給了瑪麗王后。


這位因奢華之罪上了斷頭台瑪麗王后,在她所精心布置的花園裡,流露純真瀾漫的一面。



瑪麗建造好幾個農舍,蓄養山羊,飼養雞鴨,農家水車、農具、魚池,一應俱全,全世界王宮都不可能看到這樣的「奇景」。讀過金庸小說的人,大概都會連結到射雕英雄傳裡楊過的祖母,即楊康的媽媽包惜弱,不得已再嫁金國王爺後,自己卻長居王爺府茅草屋的景況。


瑪麗王后的小堤亞儂宮是老公的恩賞,肯定沒有包惜弱的悲情,但她在票戲作樂之餘,大費周章地,把花園大部分的土地改造成樸實無華的農村,說明書上雖標示為「王后遊戲場」,但會不會也透露高處不勝寒的心情?內心深處,也許她寧願自己只是農家姑娘而已。


走一趟小堤亞儂宮,似乎可聽到瑪麗的絮語,盛年斷魂,不是因奢淫,其實是因為不解世情哪。


看遍法國王室的豪貴風華,小堤亞儂宮彷如一扇唯一透氣的窗櫺。*




凡爾賽宮是法國時尚的原點(下)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8) 人氣()


Google只賺關鍵字蒐尋服務費,財源一路滾進。可知最值錢「字」是那一個?


答案是「Flower」,據說競標價格高到Click一次,美金十元。


看來「花」不只屬靈,也屬欲。花落巴黎,又是什麼光景?


花在巴黎不便宜,捷運站販售的單株蝴蝶蘭盆栽,20歐元(約800元台幣),台北建國花市同樣的貨色,50-100元新台幣即可取得。法國基本工資大約台灣的三倍,相比之下,巴黎之花,真的很高貴。


但是,巴黎人仍然愛花。地下鐵車站賣花,街道商店賣花,墓園旁邊更要賣花。


巴黎的墓園很奇特,不是完全座落於鬧區中,便是緊鄰市區。而且墓園還可以成為觀光名勝,賣的是名人最後棲息地,以及藝術感十足的墓園雕像。



對東方人來說,「漫步墓園」畢竟是詭異的經驗,雕像雖美,仍抹不去長伴「仙人」的鬼氣。還好巴黎墓園,另顯人性的溫潤。


就拿14區的蒙帕娜斯墓園來說吧,與大街就一牆之隔,上墳的人一手拎著盆栽或花束,另一手則空出來提澆花水壺,走著走著,拐個彎就能陪伴逝去的家人,自在的神情,彷彿從街頭走到街尾串門子一般。


墓園中心是守護天使雕像花圃,沿伸的步道,四處座落休閒長椅和汲水幫浦,先把澆花桶注滿水,就可以上墳嘍。


墓塚被布置得像迷你庭院,草花盆栽、綠葉藤蔓,形成樸實的家居庭院氛圍。還有人把地鐵車票、香煙(盒)、幾顆花豆,就地當成供品,還謹慎用小石頭壓妥。空間有限的供禮平台,就像家裡沒收拾的茶几,散置透露主人性格、喜好的用品。地上人間,不曾中斷對話。



那些名人長眠於此百年墓園(1842建園)?作家群有莫泊桑、波特萊爾;學者群則有知名的存在主義情侶沙特和西蒙波娃


墓園尋訪名人得一一挨著墳辨識大名,平心而論,沒那麼自在舒坦到這種地方,腦袋和心情,適合一起放空,暫時不去執著於誰生誰死,一旦長眠,無名人相也無凡人相了


陽光的午后造訪蒙帕娜斯墓園,人間、花、天國,在同一個四度空間相遇,已是難得奇緣。*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
蒙馬特畫家村,大概是僅次於塞納河「左岸咖啡」的浪漫夢幻地,實情若何?


面對聖心堂左邊的帖特廣場(Place du Tertre),就是畫家市場,一攤挨著一攤,密集的程度比北京小吃一條街的大排檔還誇張。擠不進大排檔的,夾著畫板,像浪人一樣,街頭四處招客。


繞了一圈,若以藝術朝聖心情而來,必然敗興,因為稱得上有一點點藝術感的作品,真的不多;可是,把藝術放下,當一個單純的觀光客,倒是有很多好玩的事。


◎蒙馬特很女人


蒙馬特看起來像是靠女人撐起來的經濟市場。


女性擺攤畫家約佔了一半,實力不容小覻。女畫家嘛,長髮飄逸,信筆揮灑,大約都有胡茵夢(或者說韓星金泰希)的姿態。可是在蒙馬特開業的女畫家,一個個都像鄰家做蛋糕的胖大嬸,沒有例外,不知是怎麼回事。


再說愛被畫的觀光客,清一色都是女生。女人對「美」,天生凍未條。何況蒙馬特的畫家都很識相,畫出來的素描,總會比本人美一點。



我買了一幅女畫家的小畫,水彩清描,大約12X 12c m15歐元,畫家還會陪你合照,不算太貴。


◎蒙馬特可愛小物多


蒙馬特周邊有不少有趣的小店,小梳子、文具品、滑鼠墊,都設計得很可愛,但對製造地不能太挑剔,全部「Made in China」。



還有蒙馬特地鐵站(Abbesses站),是目前唯一一個還保留早期第一批設計樣貌的門面,現在看來古典,但可想像當年的摩登。



揣著一顆好奇童心而來,就能看到電影<艾蜜莉異想世界>女主角眼中充滿人生趣味的蒙馬特了。


 


 
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 


1864,太平天國在中國南方沸沸揚揚。


1864,美國南北戰爭狼煙未消。


1864,畫家羅德列克誔生。


1864,北京全聚德開始賣烤鴨。


1864,巴黎波芳傑啤酒館開店,目前仍在營業。


到巴黎品嘗法國菜,米其林級的餐廳太高貴,不是我們這種自助旅行家庭所能負擔,可是一心又對「法國美食」莫名渴望,最後選了「巴黎最古老的餐廳──波芳傑(Bofinger)」開葷。


選波芳傑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DK出版的《巴黎TOP10》中,餐廳價格評比從一到五顆星,波芳傑只有兩顆,應該是高貴不貴的意思。


波芳傑在巴士底廣場旁(5-7 rue de la Bastille),離廣場中央那根頂端有自由天使金像、52公尺高的青銅柱,不到一分鐘的腳程,但因住址所在馬路十分迷你,不易辨識,費了一點勁才抵達目的地。


初見餐廳可愛的店招,不由得會心一笑。招牌上一男一女圖樣,穿著古老民俗裝,像跳土風舞般的翦影,流露餐廳的市民風格。


可是一進到大廳用餐區又忐忑了,場面很壯觀,原木裝潢、皮革座位,鋪著白桌布的餐桌,少說五、六十張,櫛比鱗次,緊密排開;優雅的吊燈,由鏡面牆弧線伸展,襯托廣室的輝煌。有人單獨品酒,有人穿著黑色晚宴服優雅對坐聊天,帥哥waiter繫著白圍裙從容穿梭其間,活像奧黛麗赫本電影的場景……,消費真的只是兩顆星嗎?




事先並未得到拍照允許,偷偷按下快門,可能是太緊張手抖了一下,大廳照拍得模糊,但仍可以看出大致氛圍。


我們被領班帶離大廳,直上二樓,本以為他們是看到我們一副觀光鄉巴佬的土樣,發配邊彊地區,沒想到二樓用餐環境較為安靜、優雅,壁飾也古得可以,有一款中國清朝藍瓷,百年歷史不是隨便說說。


打開菜單,跳過昂貴的菜色,直接蒐尋經濟套餐。晚餐一客35歐元,麵包無限量供應,有鵝肝冷盤、主食及甜點。哇咧,全法文!有邊讀邊,沒邊讀中間,還好有巴黎朋友同行,順利點了燉牛肉、烤羊排套餐各兩客,及一客牛柳兒童餐。


鵝肝醬冷盤酒味濃郁,燉牛肉也偏鹹,對女性來說,口味可能重了點。但烤羊排烹調別致,以烤豬腿碎丁作為底下鋪盤,口味意外合拍,豬羊同盤有驚喜!


兒童餐的牛柳軟嫰彈牙,鹹淡適中,十分可口。




甜點很精彩,供應蛋白甜餅,就像Pierre Herme蛋白小甜餅的餅皮,但烤得較為酥脆,個頭也更大。不過,套餐各道份量十足,到了甜點時間,已經塞不下多少蛋白餅了,十分可惜。若是兩位女性同行,建議一位點套餐,另位點兒童餐,不但適量,也經濟。

波芳傑美食雖不是道道精彩,但上菜迅速,不必長熬慢等,外加1864年開業的古味,絕對值得來呷氣氛。
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

巴黎人喜歡坐在露天咖啡座看人,也喜歡被人看。連網咖的設計,都有那麼一點「秀自己」的味道。


台灣的網咖,從門外,通常看不到誰在上網,尤其一些躲在裡面網路對戰的青春少年兄,更不想漏了光,被老爸老媽逮個正著。


巴黎網咖卻極盡透明化,顧客喜歡選那種面對大馬路的落地窗座位。


絕大多數的網客,旁邊都擺著雙肩揹式小包,看來都是繞著地球跑的自助旅人。大家跑來巴黎觀光,卻也成為被觀光的流動街景。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巴黎14區蒙帕娜斯,位於市區南端,熱門景點不若拉丁區、香榭麗舍區那麼集中,相對,物價也較便宜些,所以早年來巴黎的窮畫家,如畢卡索,就曾在這一租房作畫。


可能是習染既久,蒙帕那斯的小店,即使是走平價風路線,也會用最經濟的方式,製造一點風格。像這家理髮沙龍,櫥窗前,簡簡單單的擺個畫架,陳列一張黑白舊照片,信步走過,瞬間就跌進那個美好年代的氛圍了。


對著櫥窗拍照時,沙龍老闆突然跑出來,開心咧著嘴,一直手拍胸脯叫道:「Moi-Moi」(我-我),猜想大概是請我把他一起拍進去的意思。當時被他的熱情嚇了一跳,一時反應不過來,不但沒有再按下快門,還匆匆逃走。想來可惜,沙龍櫥窗配上八字鬍美髮師,肯定更有味道。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文藝復興時代最紅的獨奏樂器,非魯特琴莫屬。宛如琵琶的梨型音箱,發出豐富細緻的共鳴,撥絃音如銀鈴般琤琮悅耳。在當時宗教繪畫裡,天使手中懷抱魯特琴,就是象徵天堂的美善與和諧。


可曾想像如此天籟美音?


只要7歐元(門票),就能一睹300年前魯特琴的曼妙琴身,並聆賞她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音。


@在巴黎聆聽東方


從巴黎搭5號線地鐵,在Port de Pantin下車,即達市區東北郊的維雷特公園,一出地鐵站右前方建築物,就是音樂博物館(Cite de la Musique)的所在。


這座1997年才啟用的音樂館,有千百種古樂器:雕有航海圖的古代鍵琴,典雅的魯特琴、像藝術品般雕花古豎琴,指板頂端雕有藝術人頭的小提琴、用象鼻製成的古代管樂器,……太多「知道卻想像不到」樂器,即使不是愛樂人士,都能看得目炫神迷。



最窩心的是,憑門票可領取紅外線自動感應耳機,參觀者移步到心儀的古樂器前,耳機便會響起對應的音樂。十歲的女兒「聽」得津津有味,是巴黎全程唯一一處,不會讓她喊「無聊」的博物館。音樂無國界,可見一斑。


每個展出空間都以一個音樂作品為主題,範圍包含文藝復興到現代,依音樂創作及樂器製造史上關鍵時刻來鋪陳,並搭配手稿及樂曲演奏聆賞,十分有質感。


在亞洲樂器區,還可以看到編鐘、缶、磬,以及廿多種我也叫不出來的中國古代樂器(慚愧!),順著紅外線耳機,在耳邊鏗鏗鏘鏘地奏將起來,一時之間,彷彿回到孔夫子時代的雅樂盛集哩。


在西方最具歐風的都會裡聆聽古代東方,真是驚豔的經驗。


@園中有景、景中有園


維雷特公園(Parc de la Villette)在DK出版的口袋書《巴黎TOP10》中,被列為10個親子同遊最佳地點,以科學城、全天幕電影院(篇首照片)及音樂博物館作為旅遊主線。



運河以T字型穿越這座公園,河畔如茵綠地,不是嬉戲的兒童,就是練體操的中學生,還有戴著安全帽的自行車騎士,在河邊專用道緩速逡巡。


全天幕電影院由6500塊三角形鋼製鏡板組成,銀光閃閃的大圓球,既是公園裡最奪目的地標,也是最美麗的球體看板。鏡面外殼清晰地映照出天色和園景;移動的遊人,也能在每一角度「入鏡」,使得園中有景、景中有園,十足科幻雅趣。


這裡不是巴黎熱門景點,遊人密度不高,清爽宜人,童音笑語脆亮,簡直是現代香格里拉。如果不那麼在乎名畫古蹟,排一天來這裡散步,倒真能見識巴黎市民真實的親子休閒生活。



@潛望鏡初體驗


科學城分工很細,分齡分區,光學、力學、電音館、香草植物園各有所司。比較討厭的是,售票依照色塊區域分售,不能互通,一不小心就會買錯票。我們在門外看見7-12歲的水力電力遊戲區十分精彩,興沖沖買了票,結果不得其門而入,有些敗興。


香草植物園區的素材,由普羅旺斯的歐舒丹(L’OCCITANE)公司提供,消費者使用的薰衣草精油如何提煉,自然是以歐舒丹產品的產製流程為例。想不到這個在台灣賣得嚇嚇叫天然浴粧品牌,沒有虛得舶來名品之銜,在「祖國」真的很有勢力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香草園區的解說牌均有盲人點字,很福利國。



科學城旁邊停泊了一艘早已除役的潛水艇Argonaute號,登艇參觀只要3歐元,潛艇很老舊,但售票機很現代,信用卡插進去,自動吐票。


平心而論,潛艇小,可看性不高,但園方把潛望鏡拆下來,另置於地下室展區,可往上「眺望」運河邊的綠地及遊人動態,甭說孩子,對成人來說,可能都是使用潛望鏡的初體驗。


展區另有法國海軍潛水艇發展史,配合電腦遊戲及影片解說,頗有意思。法國人不是只會行銷浪漫,海事武器技術不止三兩三,不然台灣也不會跟他們買拉法葉了。


圖說:


科學城3-5歲遊戲區,小娃娃玩工程,樂極。



潛水艇噱頭十足。



玩潛望鏡,小水手呼過癮。



信用卡自動售票機。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
英國藝評家JohnRuskin說:很多風景讓我們驚為天人,不是因為顏色搭配得宜或者呈現勻稱和比例等審美條件,而是因為傳達一種情緒價值,震撼我們的心靈。


第一眼看到龐畢度中心(Centre Georges Pompidou),就是這種感覺。還沒走出地鐵站,抬頭仰望,龐大的的龐畢度塞滿出口天井的視野。


「原來這麼近啊!」心裡不禁驚歎。雖然巴黎很小,地鐵站密度高,但每尋訪一個景點,出站後總要問個路,拐個彎,或者立定轉一圈,瞧見目的地屋頂,再尋標前行。


可是,龐畢度與地鐵出口之近,近到讓人沒有心理準備。





@不要偉大,只要親近


搭乘地鐵11號線在Rambuteau下車,步行到龐畢度中心,從地圖上看來至少有三四分鐘的腳程。


出發前,一點都不擔心迷路,龐畢度建築怪奇,走出地鐵站極目四望,肯定中的。只是沒想到還沒走出地鐵站,就已經被「鎮」住了──龐畢度的怪怪牆(如果那些彩色管線也叫牆的話)佔據所有的視野,出地鐵拾級而上,尚未抵達地面,一仰望天空,已全是龐畢度。


這樣一座世界的知名的建築,邏輯上應會塑造相當的空間感,以突顯建築的神聖和偉奇,拉開與其他建築物的距離,佇立在在空曠的基地上,讓旅人一步步趨前,一寸寸調適視覺和心理焦距。


但是龐畢度就是不按牌理出牌,走出地鐵出口不到三步就可以摸到她的藍色管線(地圖上的距離完全是一場誤會);繞行一圈後,發現她故意和所有的民宅貼得超近,即使在最空曠的正門廣場,也拉出白色通風管,和古典建築的街坊「肩併肩」,心手相連。


@我很怪,可是我很親切


這樣一座龐然現代怪物,硬是要和典雅的老建築湊成堆,乍見真的非常衝突,硬說協調,完全是違心之論。但是龐畢度不想製造自己偉大的氛圍,她卸除距離的樊籬,努力放下身段,讓人可觸可摸可透視可親近,建築師的用心,令人不得不感動。


「藝術不需要距離,它就在你我之間。」


一旦親近龐畢度,不需要閱讀背景資料,任何人都可以體會原創者的吶喊。





法國的外語使用環境並不友善,但龐畢度到處均以法、英、西班牙三語並列,呈現各類標示,這在巴黎著名的觀光點中,十分少見。似乎說明:「我很怪,可是我很親切。」


催生龐畢度中心的龐畢度總統,大概沒想到這座藝術館,最後以這樣的方式來表現。



@建築應是永遠靈動的框架


1969年,法國總統喬治·龐畢度(Georges Pompidou)為紀念帶領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,倡議興建一座能傳達美與善的現代藝術館。經過國際競圖,選出義大利和英國建築師Renzo Piano Richard Rogers的作品。1974年龐畢度因癌症逝世,1977年建築完工啟用,反而命名為龐畢度中心,不再與戴高樂有牽連。


龐畢度生前曾表達中心建築並不符合本意,繼任的總統便要求建築師在建築立面不要外露管線。可兩位建築師以經費已耗去八成,餘額不足為由,沒有照辦。


這兩位建築師的想法是,建築應該是永遠靈動的框架。人在其中要有按照自己方法看待事情及活動的自由;變動,才是建築藝術的表現。而龐畢度就是圖示,把她的五臟六腑放到外面,是為了大家看得清楚建築如何運作;自動扶梯裝設在透明長籠裡,得以看清人來人往,也是相同的用意。



@在龐畢度回到未來


藍色管空調,綠色水管,黃管電源,每一道外露管線都可讓訪客清楚辨識功能。而中心內部除了幾道必要的防火牆,完全沒有固定隔間,隨時都可因展覽需求變換場地。遊人可以在沈思般的環境中,與馬蒂斯晚年的拼貼作品相遇;也能於小巧看似不起眼的展覽間,意外發現畢卡索的蠟筆素描大作。


頂樓咖啡廳視野也十分大器,俯角環繞者,盡是古老建築的的屋頂閣樓,但遊人又能在金屬框架和大面玻璃營造的現代空靈感中,悠閒小憇,很有回到未來的興味。



法國總統喜以大型建設彰顯「政績」:龐畢度留下龐畢度中心;季斯卡總統則促成廢火車站改建為奧賽美術館;密特朗總統有建設狂,阿拉伯文化中心、羅浮宮金字塔、新凱旋門、巴士底歌劇院、國家圖書館,都由他主導。


以建設留名,中外政客皆同,但法國總統對美育特別偏執,著實稱得上雅客了。


@找一個對的地方


《旅行的藝術》作者艾倫.狄波頓認為,旅程是思想的促成者。運行中的飛機、船或火車,最容易引發我們心靈內在的對話。在我們眼睛所見與我們腦袋中的思想之間,有一種奇特的關聯,那就是思考大的東西有時需要大的景觀,而新的思想有時則需要新的地方。


當我們需要突破腦海裡的因陳舊習,也許龐畢度就是那個對的地方。



 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

 New,一歲兩個月,初遊日本海洋迪士尼,一眼戀上旋轉木馬。母親、姊姊、阿姨,輪流陪她排隊,一次又一次坐著木馬轉,直到所有的成年人幾乎都要不支倒地。


回台後New變成木馬狂,任何會旋轉的大型玩具都得要轉個過癮。今年她六歲,即將要進小學,媽媽問她暑假想去那裡玩,我的外甥女New,毫不猶豫地說:「日本迪士尼!只有那裡的旋轉木馬最好玩。」



旋轉木馬不只是New的快樂原鄉,也是許多人童年記憶中,最華麗的角落。這個起源於西元500年前後的拜占庭王國的旋轉遊戲,大概沒料到一千多年後還可以成為現代兒童樂園共同的圖騰。


1680年第一個木馬造型座位的遊戲平台出現,但由人、馬或騾子拉動;直到1860年工業革命後,歐洲才擁有以蒸汽為動力的旋轉木馬。


旋轉木馬本名Carousel,大概是和機場行李旋轉道同字,太不浪漫了,較受歡迎的反而是它的俗稱Merry-go-round。繽紛的炫光,軸心鏡面迷幻的反射,旋轉時奔馳的快感,在在讓孩子戀戀難捨;而巴黎又刻意呵寵童心,誇張到幾乎無處不見旋轉木馬的地步。


一出羅浮宮,杜樂麗花園的兒童遊戲區就能見到;沿著塞納河畔,艾菲爾鐵塔下也有,黃昏時分閃爍著著彩色的旋轉燈,彷彿和鐵塔的鈉光競豔;就連兒童遊客較不熱絡的蒙帕那斯車站,周末市集也都會出現一座;更別提市民活動最暢旺的盧森堡公園,當然也少不了Merry-go-round的蹤跡。


第一次看到「遵循古法」的旋轉木馬,也是在巴黎。那天下午逛到盧森堡公園,旋轉木馬台的顧客雖然只有一位小女孩,但管理員很認真站在入口,等候小貴賓每一次旋轉經過。女孩右手握根刺棒,每經過管理員身邊就穿擊一下掛在柱子上的葫蘆狀垂鈴;敲擊到一定次數,就是下馬時間到嘍。本來一直看不懂這是什麼玩意兒,回國後查資料,才知三百多年前利用人力或獸力拉動旋轉台時,就有類似玩法。所以這種老式旋轉木馬多為逆時鐘旋轉,才能讓右手空出來玩擊鈴。畢竟慣用右手的人還是多了點。



巴黎人寵愛小孩,不只是在旋轉木馬而已。


觀光首選羅浮宮,每月湧進750萬遊客。我們也帶小孩「進宮」,但事先說好儘量避開人潮,羅浮三寶(蒙娜麗莎、勝利女神、米羅島的維娜斯)有沒有看到沒關係,用心感受世界第一博物館的藝術氛圍比較重要。


穿越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後,我們刻意錯開陳列蒙娜麗莎肖像的德農館(Denon),首途中世紀羅浮宮的的敍利館(Sully)。可是到處都是羅浮三寶的導引指標,很自然變成人潮流向,我們從敍利館邊走邊看,不知不覺便來到蒙娜麗莎面前。


一進展覽廳便傻眼了,「瞻仰者」爆量,而美人肖像超小,還被框了很多層玻璃保謢,視線中但見黑晃晃人頭的機率,比看到蒙娜麗莎還多。


被塞在人群中的小女兒拼命伸長脖子,焦急的耳語:「媽媽,我都看不到耶。」這時,在一旁逡巡的管理員好像聽得懂中文似的,很威風地殺進人群,領著女兒到最前頭去了。


原來蒙娜麗莎觀賞圍欄分內圍外欄,大人只能在外欄「摩肩擦踵」,管理員則盯著人群看,一見有小孩,無論白人、黑人還是黃面孔,都會被引導到內圍去。


內外欄之間有一段寬敞的間隔,五、六位小孩輕輕鬆鬆地靠在內圍,不受打擾地、很專注地仰望名畫,蒙娜麗莎和這群小孩,都好幸福啊。


女兒能否欣賞蒙娜麗莎的美,我不知道,但在藝術殿堂被充分尊重的經驗,一定會留下些許記憶。


巴黎人到處塗鴉,宣告天生的反骨及叛逆;但對待兒童與文化,他們有自己真樸、堅持的一面。


誰說蒙娜麗莎不能是孩子的Merry-go-round?*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Leon圖中藍色小店


 一家四口都不喝咖啡,也不買LV,去香榭麗舍大道混什麼呢?


我跟小孩說,去香榭麗舍大道吃「貝殼」,而且是「超好吃的!」我把從朋友那邊聽來的Moules滋味,天花亂墜一番,引他們流口水,哥哥妹妹對美食來勁,就會忘了計較走多遠、腿多酸了。


「看誰先找到藍色雨棚!」我請兄妹倆分司香榭大道左右兩側觀察員,他們沈浸於蒐尋競賽,不會拉拉扯扯的煩爸媽,讓我們可以偷偷閒,感受一下浪漫大道的氛圍。喔,果然,來來往往多見敞蓬車和勞斯萊斯加長型禮車,有如置身好萊塢。


以平價Moules套餐聞名的Leon餐廳,全名Leon de Bruxelles,光在巴黎就有十幾家分店(http://www.leon-de-bruxelles.fr/ou/paris.htm),歌劇院區、蒙帕那斯區、巴士底區都有駐點。香榭麗舍店,離LV大樓不遠,地點選得夠高明,藍色雨棚裝潢,雖然在浪漫大街上有點突兀,但也因此而顯著。



法國盛產Moules中譯貽貝孔雀蛤,或譯淡菜。淡菜本來是貽貝的乾品,因本身含有鹹味,不必用鹽風乾,故稱為淡菜。但現在名稱很混淆,不是乾品的橢圓貝類食物,也常被我們稱為淡菜。不過台灣能吃到的淡菜,口感真的很「淡」,法國以美食聞名,Moules滋味不會太離譜吧?


耶,找到Leon了,還有戶外雅座呢。雖然消費也比室內略高,但老遠來趟巴黎,就當一回香榭佬嘍。


 網站的螢幕抓圖http://www.leon-de-bruxelles.fr


哇噢,光看菜單就夠垂涎了,每一鍋Moules照片斗大,還有鮮蝦、魷魚當作加味。法文Menu看不懂?無妨。對著照片比出一指神功,水到渠成。我們試了起司焗烤、蕃茄加鮮蝦鐵板燒,還有原味蒸煮。前二者烹調方式過熱,Moules肉質較硬,都不如原味白酒蒸煮好吃,一鍋滿滿的四、五十顆Moules,大夥兒直接以手抓食,過癮。


蒸鍋Moules依據調味(增加奶油或起司),以不同外鍋顏色辨識,有藍、黃、綠、黑等,如果用料理東西軍的方法來評鑑,我們一家都選黑色鍋啦,雖說是原味,但已加入白酒和香草香料,口感十分清雅,剝開薄殼取出肥腴的蜆心肉質香Q軟嫩,一口咬下,滿嘴香汁溢散開來,只有一個「讚」字了得。


一家四口,除了偏好台菜米飯的老爺捧場有限,我們母子三人吃得意猶未盡,特地在離法前,又去找了另家分店大塊朵頤。


一鍋原味Moules,只要14歐元,若點Moules加無限薯條套餐,有各種不同組合,一客大約都在20歐元內可搞定(2006/07)。傳統冷魚生菜沙拉13歐元左右,醬汁滋味不賴,但三大片冷魚,雖有濃厚檸檬汁去腥, 一片嘗鮮,再食第二片就有點噁了,最好是兩三人分食。



Leon是平價餐廳,服務態度中等,餐具也平凡到不行,烤盤、蒸鍋、盛具,都有夠Low的。裝薯條的鐵碗,跟幼稚園裡的點心碗沒什麼 兩樣,實在辜負巴黎人深以為傲的品味。


不過,在香榭大道的戶外雅座享受美食,衣香鬢影,華車笑語,看著一個 比一個還帥的服務生穿梭在花台間,還有淑女獨坐餐廳一隅,香榭展書讀,每一個畫面都是滿載的香頌風。


與其只是喝一杯你不一定愛的咖啡,不如在Leon挑個好座位,享受與Moules共舞的香榭麗舍回憶。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
艾菲爾鐵塔真的美嗎?


一周巴黎,三次近身相遇,艾菲爾經驗如洗桑拿浴。


@誰敢誠實說:鐵塔其實不太美?


第一次遇見鐵塔,盛夏的早晨。半日遊團首站,停泊在夏樂宮(Palais de Chaillot),旅遊書上說這裡是觀賞艾菲爾最佳地點。


夏樂宮在鐵塔西邊,東望塔身,逆光,灰濛一片。13歲的兒子難掩失望:「什麼?那個灰灰瘦瘦的的鐵架子就是鐵塔喔!」興致索然加上高溫燥熱,兒子坐在夏樂宮人類博物館前的陰影下,抱頭休息。


我勉強拍了幾張照片,有夏樂宮鍍金的青銅雕像當前景,個個體態纖美、金光璀燦,艾菲爾既是背景,就算沒有想像中的優雅,照片構圖上不至於太單薄。


夏樂宮看鐵塔,不能早上來的。每年有那麼多人在不適當的時間與鐵塔初相遇,卻很少聽聞抱怨。沒人敢誠實說它難看,惟恐被譏為老土;也許多數人不在乎它美不美,只在乎有沒有來過。


鐵塔美與醜,鴛鴦蝴蝶派是不能不在乎的。


@讓遊人有「家」的感覺?


一座鋼塑鐵鑄的瘦塔,反反覆覆地向全世界行銷浪漫,經過一百年還在賣同樣的畫面,怎麼能不計較它有沒有真材實料?


也許,換一個時差,就能更替一種光景。


想起一位經常旅行的朋友,每回到法國,習慣性地選擇住宿在巴黎艾菲爾鐵塔旁的希爾頓飯店。「我喜歡那種每天回『家』,都要穿過鐵塔感覺。」朋友說:「你一定要爬上巴黎鐵塔,一輩子至少要有一回登塔的經驗。」


朋友的叮嚀言猶在耳,我決定安排一家老小,二度朝聖。


晚上八點多走出地鐵出口,愈接近鐵塔,路邊攤愈多,人行也愈雜沓,直到鐵塔下,簡直像廟會,冰淇淋車、賣飲料水小攤、招攬孩童的旋轉木馬,全被吸到鐵塔下,人群垃圾並至,很容易讓視覺失焦。


趕快登塔吧!我們急尋入口。一見纏繞不清的排隊人潮又傻眼了。遊客都想登塔又都不想費體力,大家擠在電梯入口等待。


我一定要登塔。


@登高才見艾菲爾絕色


轉個彎吧!電梯搭不成,靠雙腳爬上去總成吧?爬梯也要付4歐元,但好處是入口沒什麼人排隊。


年近半百的老公和兩個小孩,都是標準的怕麻煩一族,他們寧願苦候塔下,成就我一人探險。


晚上九點十分登塔,興致勃勃邊爬邊算階數,每隔五、六十階,轉角處便張掛一張古老的海報,從1887年動工開始講故事,到1889年萬國博覽會期間,戴著高帽的紳士、撐陽傘、著長裙的仕女,絡繹登塔的新聞畫片,平添爬梯人的趣味。


188189190……201202」數到兩百多階就已經昏頭了,酸麻僵硬的小腿也愈來愈不聽使喚。後來的海報都隨便瞥一眼,再也沒體力細細品味。後來發現,原來階梯旁即標有階數,我還呆頭呆腦數了半天,真是白作工了。



360階!終於踏上第一層!眼界豁然開朗。


巴黎有意突顯老建築的典雅,都市限建高度,俯望巴黎市容,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優雅,而艾菲爾鐵塔建在空曠處,黃昏憑空遠望,華燈初上的亮燈線條,舒緩向四面八方散射,夜巴黎不但不暄鬧,還有一種浪漫的光印。


@近身親炙,方識趣味


不眺遠景,近探塔下,更為驚艷。鐵塔內淺橙色的鈉光燈,配合天色逐漸墨沈,慢慢加強亮度,地面上的紛亂,在俯角中全成了不斷變化的趣味圖形。



當年鐵塔是由鋼鐵預先製成5公尺長的構件,再運到現場組裝,很像樂高玩具的拼玩,不到兩年便完成鉅作。而其優美,原來也是要近身親炙,才能感受它由纖細骨架所構築壯觀、卻不失優雅的趣味。


艾菲爾全高324公尺,第一層高度57公尺,設有郵局、播放紀錄片的電影院,以及紀念品店。第二層115公尺,有知名餐廳及更好的視野,但若不搭電梯,還得再爬359階。噢,隱隱作痛的小腿發出警訊,勸我別再往上作怪了。


白天登塔到第一層的遊人,喜歡買張明信片,蓋個鐵塔的郵戳,寄回天涯一角的故鄉;夜裡郵局結束營業,但夏天晚上十一點才打烊的紀念品店,仍有不少別處買不到的精美小禮物可挑選。


撰寫《旅行的藝術》的艾倫‧狄波頓認為,當我們不知如何擁有眼前美景時,最低層次的滿足便是買幾樣紀念品,讓美麗在回憶中再度閃現。


胸無點墨如我,除了紀念品,還想有再多一點點的人為記憶。


@見著了,便踏實了


惦念在塔下等候一個多小時的家人,急急下塔後,牽著兒女的手,步行到戰神公園的草地,躺下來等候每整點十分鐘的閃燈儀式。


草地上或坐或臥,情侶、家人、單身遊客,像等待花火似的盯著夜空不放。閃燈一亮,人群裡此起彼落響起尖叫和吹口哨的聲音,彷彿慶祝歡樂盛典。


只是這花火明滅之間不會有全墨的空檔,即使沒有閃燈,滿貫的鈉光,在黑暗中把鐵塔的骨架線條表現得十分具有張力,彷彿打通了巴黎夜空的任督二脈。朝望鐵塔的遊客,人渺塔巨,所有的視覺全部被幾步之隔的艾菲爾佔滿了,再也容不下別的心思。


向來懼怕草地蟲蟻的女兒,在艾菲爾「燈」塔視覺饗宴的炫惑下,遲遲不肯起身。「媽媽,艾菲爾鐵塔好漂亮,以後還要帶我來看。」她說。


翌日搭乘塞納河遊船,鐵塔視角隨著行程忽遠忽近。


艾菲爾的美是有邏輯的。近看比遠看有型,晚上看又比白天有氣氛。



這是因為鐵塔結構最精彩的地方就在底座,四面大弧,簡潔勾勒巴黎的風景,頗有中國園林月窗借景的逸趣;弧型的邊緣鋼圈線條特別經過設計,有如鑲了一層蕾絲邊,同時傳達了纖美與穩重,卻又毫不衝突,在世界建築中十分罕見。


不過,巴黎人可能見怪不怪了,從18551900短短的45年間,巴黎就舉辦了五次萬國博覽會,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炫技,展示法國化硬鐵為藝術的能耐,大皇宮、巴黎北站建築,都可見到類似的痕跡。


艾菲爾的底座需要近處才能細看,遠觀則有其他建築物擋眼,只能見到瘦長的上半身,難窺全豹。




巴黎逗留數日,幾乎每天都會在不同距離看到鐵塔。漸漸了解,即使沒能見識艾菲爾的美,也無礙它至尊的地位。

法國樸素畫家盧梭,在他名作〈睡著的吉普賽女郎〉中,描繪沙漠月空下一頭猛獅,看著沈睡的女郎,卻不打算吞食她。最妙的一筆是獅子的尾巴,在夜空中高高昂起,變成畫布左上角最精神、逗趣的神奇之筆。


鐵塔位於巴黎西面,無論你在那裡,只要看到了鐵塔,就知道自己的方向;迷路的遊人一瞧見它,心頭便踏實了。


它是巴黎的燈塔,也是這花都畫布中,天際線上不可或缺的點睛佳作



 


早晨由夏樂宮看鐵塔。



基座的半圓弧,線條優美,有如鑲了一層蕾絲邊




仰角看鐵塔,頗具趣味。



艾菲爾是巴黎永遠的燈塔。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


聖母院所在地西堤島,是整個巴黎市區發展的源頭。先有西堤,後有巴黎。


西堤原文Cite,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,就是用這個字當作企業識別的英文名稱。當然,法文的e上頭還有一撇,我的鍵盤打不出來。


聖母院為什麼這麼有名?依照年代排序:


1:建造年代早(1163年開工1245年正式完工),歷代法王登基加冕所在地。


2:雨果的《鐘樓怪人》以此為背景,大家都來找尋加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的足跡。鐘樓怪人1831年出版雨果的妙筆使得巴黎人重新重視殘破的聖母院並於1845年大規模重修


3:《達文西密碼》爆紅,引發聖殿騎士熱。傳說中,當年聖母院的幕後金主,便是聖殿騎士。


描述聖母院的雜誌和書籍,多到手指加腳趾都數不完。張國立在《吃垮達文西》中,形容「沒有一個地方比聖母院更科幻更後現代,簡直是好萊塢電影最佳場景。」牽動我勢必帶兩個小孩攻上塔頂的決心。


但是,登樓後才發現,聖母院頂樓要比美好萊塢,需要假裝看不見圍得密密麻麻的鐵絲網。


先前我像說童話故事般跟小孩講得天花亂墜,誘惑他們一起爬上387階的石梯。


「只要爬上頂樓,你們會看到好多好多,比加西莫多更奇特的大怪獸……。」做媽的不斷編故事。


母子三人滿腔熱血,不畏攻頂的艱難,悶在狹小的旋梯多時,終於見到天空了──啊,被鐵絲網團團包圍──


「媽,怎麼跟你說的不一樣?根本不像看電影,妳騙人!」



怪獸,真的不少,但要選角度、整理心情,才能在不容兩人錯身的頂樓平台通道,以及視覺的鐵絲網中突圍。


聖母院入場免費,但登樓,成人一人5歐元,面對正門左側外牆邊有登樓處,五點即終結登樓隊伍。第一次到聖母院搞不清狀況,錯過排隊時間,又安排第二次造訪,才趕上登樓。只排了半小時,不算太辛苦。


雖然在塔頂被小孩吐槽,但兩次造訪,看到聖母院各種角度的風景,平心而論,這裡仍是非常有張力的景點,至少有八種不同的經歷可以體驗。


休閒型:適合不想耗費太多體力的人


1、 坐在正門的石凳吹風。


面對聖母院,懷想當年吉普賽人就你所在的廣場活動。


2、即使不進教堂,光看聖母院正面的尖形拱門,就非常可觀。


拱門上有大量的天使及聖徒浮雕。最近國際新聞播報歐洲熱浪,就常以聖母院的拱門為背景,隨機訪問遊人。



3、坐在教堂聽聖詩吟唱。不登樓至少要進來坐坐。絢麗的玫瑰窗看不懂也沒關係。但找個位子坐下來,在雄偉靜謐的聖殿中,靜靜聆賞聖歌吟唱, 一輩子難忘。




4、近塞納河,有一處聖母院內院小公園,寵物不能進入,所以很乾淨、安全,嬰童都可在此玩耍。


5、繞到旁邊的塞納河,回望聖母院。



飛扶壁歷歷在目,想搭塞納河遊船(成人11歐元20067月價格,一天內可在各站進出),這裡即可登船。如果能挨到黃昏更好,華燈初上,河岸微風細細,詭異的飛扶壁化身朦朧中的壁畫,最正典的塞納河風光盡收眼底。


 


攻頂型:如果體力不是太糟,一定要登樓才能享受不同視野。


6、 登樓,爬梯途中就是風景。


一要細心感受八百年老石階的氛圍。旋梯的石梯,年年歲歲承載千腳萬鞋,裸露自然腳型凹痕,兒子還以為是特別定製的「人體工學台階」。


二要注意觀察非常狹長的窗孔。旋梯處處有窗孔,野鴿把這裡當棲息地,陪伴鐘樓怪人加西莫多的靈魂,向窗外凝望。



旋梯共387階,層層不斷轉圈圈,對中老年人的確有點難度,但中途因參觀人數控管,強迫休息兩回(一回停在紀念品店),攻頂達陣,人人有機會。


7、 欣賞樓頂的吐火獸。


這些石獸是遊人夢寐一見的主角,但觀賞時要調整心情。石獸百年來風吹雨淋,斑駁、形銷,在所難免,不能預期見到羅浮宮石雕般的精美。你需要定睛凝視,從大致輪廓中感受粗獷的原型,就可以體會雨果當初怎麼會在這裡閃現加西莫多的靈光。



不,正確的說法是先有加西莫多,後有怪獸。這些奇幻異獸是十九世紀重修聖母院的建築師維歐雷杜克(Viollet-de-Duc)的作品,當時《鐘樓怪人》已經出版十幾年了。




吐火獸原為辟邪功能,塑形愈是恐怖,對妖魔愈有遏阻效果,但多數石獸都是俯視或沈思狀,猙獰中反而有幾分呆氣,活脫是鐘樓怪人,有點意思。


上圖這張怪獸便是最有名的雕像Stryge,字源是希臘文的「夜梟」,傳說是中東一帶的暗夜精怪。Stryge若有所思地望著巴黎,彷彿坐觀物換星移,更添魅力。


當然,觀賞吐火獸要避開近處的鐵絲網干擾,以及遠處蒙帕那斯大樓的礙眼。怪獸配大樓,怎麼會有張力呢?您說是吧!難怪旅遊書上看到的怪獸照片都是那幾張,因為取景要避開遠近兩項障礙,可以上鏡的怪獸選擇有限。


8、 登樓遠眺。


從這裡看巴黎市區,比自蒙馬特聖心堂及艾菲爾鐵塔看景,都要更巴黎些。因聖母院位於市中心(據說到法國各地也是等距的中心點),一面觀賞塞納河景,另面探看巴黎街景,你算是真正來過巴黎了。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



「低頭」,很難感受巴黎的浪漫,因為路面髒亂,牆壁塗鴨文字也多。但是,一「抬頭」,就是完全令人痴迷的光景。


巴黎天際線的變化多端,耐人尋味。


屋頂閣樓是天際線,極盡裝置藝術之能事窗枱護欄,也是另一種天際線。看似配角,不搶建築風采的路燈,更是風雅的天際線。


當年太陽王路易十四,喜歡無時無刻綻放光明的氣勢,在歐洲首開風氣,先於巴黎街道修築石板路,使馬車免於雨天泥濘之苦;後又廣修路燈,並要求夜間長時間亮燈,帶動商家夜間營業的風氣,讓巴黎之夜,相對於歐洲其他城市,更為華光四射,也更加安全舒適。


路易十四「點燈」,造就歐洲「觀光」事業的濫觴。


仰望巴黎路燈天際線,遙想太陽王時代的璀燦風華。


巴黎之燈,從孚日廣場的優雅,到亞歷山大三世橋的皇家貴氣,不論晝夜,毋需浸淫史冊,已然走在時光隧道中。★


圖片說明:


聖母院站路燈.JPG  一出聖母院地鐵站,即能欣賞到路燈的風雅聖母院站路燈.JPG


 


天際孚日廣場.JPG  孚日廣場的天際線,從屋頂閣樓到街燈,動見風情。



蒙馬特高地愛畫成痴,路燈也被亂塗一氣。就當看漫畫吧。



亞歷山大三世橋,皇家貴氣十足的立燈線。本橋原為紀念1892年法俄聯盟,因而以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名。1900年落成時,適逢萬國博覽會,與橋畔為博覽會而建的大小皇宮相互輝映。此橋為了避免破壞香榭大道及巴黎傷兵院(鍍金圓頂教堂)區的整體景觀,模仿石板橋作法,橋面與路面沒有高低落差,無論站在左岸右岸的橋頭,均得以直線視野透視兩岸風光。



新人也難抗拒亞歷山大三世橋的魅力。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



出發至巴黎前,提醒我至Pierre Herme小圓餅店「朝聖」者不知凡幾。


店中專賣Macaron(蛋白小圓餅),趙薇和張國立合撰的《吃垮達文西》一書中,盛讚Pierre點心賣相一流,是外脆內鬆又不黏牙的上品;網路上所蒐尋到相關資料,也是一片「可口」美譽,看得心中垂涎不已。


2006年74早上從蒙帕那斯出門,第一個目標就是Pierre Herme。上了地鐵才想到忘記把住址帶出來,但仍老神在在,因為記得書上說就在聖許畢斯教堂(Eglise St. Sulpice)旁邊,看到教堂就不會錯過要找的甜點店,因為一定有一堆人在排隊。


《達文西密碼》裡面尋找拱心石的教堂就是聖許畢斯(Eglise St. Sulpice),近年來也成為觀光勝地哩。


從蒙帕娜斯出發,兩站地鐵即達聖許畢斯教堂,心想馬上就要流口水了,豈料一折騰就是兩個小時。


1、「一定有一堆人在排隊」的假設謬誤。


我把一行家人安頓在教堂旁的座椅,自行繞行聖許畢斯教堂,且努力極目四望。經過三圈巡禮,怕漏看了任何排隊隊伍,鄰近小巷也都逛遍,這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,只見餐廳家家生意不惡,但壓根兒沒看到什麼店有人大排長籠。最後只好找人問路。


前後共問了六位,一位警察,一位華人餐廳老闆,三位完全在狀況外的觀光客,最後終於遇上一位老巴黎,很明確地指出在Rue de Bonaprte路口,還好心地提醒在前行方向的左手邊。


即使如此,依然經過Pierre Herme三次而渾然不覺,半小時又過去了。


 

Pierre Herme店面裝潢實在太內斂,招牌也十分低調,每次經過瞧了一眼,都以為是精品店;其次是運氣太差,從早上11點到下午一點之間,幾乎都沒有出現過誇張的排隊人潮,以至於沒有發生「排隊標示」作用。




如果利用目測法,精確位置究竟何在?背對聖許畢斯教堂正門口,右前方兩點鐘方向第一個路口,就是Pierre Herme本尊所在。


2、口感實證:小圓餅果真好吃嗎?


好不容易來到朝聖地,當然要盡飽口福。


店頭狹窄,只能讓一列顧客容身,但圓餅和甜點的選擇都不少。



我買了六種口味的蛋白小圓餅,兩個賣相誘人的甜點,一行人好整以暇地步行到 五百公尺 外的盧森堡公園(同一條Rue de Bonaprte,自Pierre Herme店往上坡方向前行),準備好好享受被稱為巴黎鑽石的聖品。


盧森堡公園佔地寬廣,樹蔭濃密,四處可見舒適的涼椅。我跟小孩找好據地,很興奮地、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裝,很幸福地咬了第一口───哇咧,甜死人不償命!


兩個小孩的眼鼻皺成苦瓜臉,不敢抱怨,深怕辜負媽媽兩小時找路的辛苦。勉強吃完第一個,沒有人願意再捧場下一回合。


平心而論,小圓餅口感鬆軟,第一口稍微帶點脆勁,並不難吃,但甜度之高,如果不是佐以濃茶或黑咖啡,很難繼續消受。


其他四個口味的小圓餅,我各咬了一小口,儘管香味色相有異,但甜度還是非常堅持。


所幸,壓軸經驗還不壞。Pierre的招牌Ispahan扮相極為秀雅,上頭的玫瑰花瓣還晃著一顆晶亮水珠。據說Ispahan是一種大馬士革玫瑰,香氣特別濃郁。這是一款融合三種香味的甜點,兩層甜餅間,以覆盆子和荔枝作為夾心,再以玫瑰調和水果間的酸甜衝突,在吃完甜死人的的小圓餅後,頓覺Ispahan分外高雅,沒那麼甜,而且揉和濃濃的荔枝和玫瑰香味,真的有一種身處奧圖曼帝國皇宮的高貴夢幻。



不過,這種香味絕對熟女型的。我十歲的女兒在頻頻鼓勵下小試一口,仍然不能適應。她的評語是:「媽媽,這種香味很像你的化粧品。」


童言無忌啦。Ispahan的味道真的十分高雅、獨特,在巴黎期間我幾乎天天都有衝動再去買一個來吃。


至於其他的小圓餅,如果沒有自備濃茶,真的不建議嘗試。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