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一缽缽陶鍋烏骨雞湯,在相思木炭悶燒的大瓦缸裡,連續煨上八小時,中途不斷火、不掀蓋,熱騰騰地送到你面前,然後陶蓋一掀……。


你以為立刻香味四溢?



沒有。


可是,每一口喝進嘴裡的雞湯,分明不醲釅,卻有說不出的深度。


以前每回看〈料理東西軍〉,主持人老說些什麼食材吃起來有深度之類的,直覺就是因為詞窮,不得不說的場面話。喝過煨湯後,不禁想:也許所謂食物的深度,就在於「初覺平淡,之後卻餘韻綿綿,下次想再吃點什麼,情不自禁總會想起它。」


發現煨湯,完全偶然。


四月初到淡水掃墓,一路塞爆,從台北東區出發,折騰了四小時,才開到北新莊(平時的34倍時間);回程車結雖稍有紓解,也是熬了一個多小時才開出大度路,一行人餓到前胃貼後背,一心想著,無論是什麼阿貓阿狗餐廳,只要有停車位,立刻塞進去填五臟廟。


車行到文林北路、承德路會口,忽見一座古代宅院裝潢餐廳,門口還很怪異的站了一排超過半人高的大瓦缸。一眼見到門口車格剛好有空位,管不得怪不怪,馬上下車用餐。



二話不說,當然是把瓦缸裡的食物弄一份來吃。


原來這玩意兒叫做江西煨湯,據說已有千年歷史。門口的大瓦缸,當然也得從江西運來。



瓦缸底層以相思木炭慢火燃燒,內缸有三層,每一層可煨七、八個鍋,每一缸都得連續煨上八小時才算大功告成,中途小陶鍋絕不可掀蓋,否則雞湯鮮味就破功了。



每一鍋都有半隻烏骨雞,配料分別有香菇、茶樹菇、巴西蘑菇、竹笙白果、或人參干貝等數種,價格不一,均價落在每鍋七百元左右,大約可供45人享用。


既不能掀蓋,每只小陶鍋外型一致,廚師怎麼搞得清楚是什麼口味?我在第二次上門(一個月內來了三次,太貪吃了,慚愧!)時,才拍到師傅探缸的畫面。原來,在瓦缸裡煨著的時候,每只小鍋的鍋身與鍋蓋之間都覆蓋著錫箔紙,紙面用油性筆標註阿拉伯數字,當作代號,這樣上菜時就不會搞錯啦。


取出陶鍋時得用上特殊的長柄勾具,這種類似悶爐的烹調方式,燒餅、胡椒餅、烤鴨都見過,煨湯,真的不多見。



店家強調相思木炭煨湯,初時還不知這有什麼好說的,因為相思木不是什麼高級薪材,但後來聽人說這種材薪密度高,耐燒,早期戶外烤肉、家庭爐灶、窯場,都是用相思木當作燃燒主角。店家遵照古法煨湯,求的是天然、養生的古早滋味吧。


好啦,重點當然是雞湯到底喝起的口感如何。


餐廳服務員多半會建議客人先上煨湯,再上其他菜,因為就食性來說,空腹時先喝營養的雞湯,養份最容易被吸收。



一打開鍋蓋,原以為會香味四溢,但煨湯的香,非常內斂,忽隱忽現,以餘煙裊裊的節奏透散開來。


服務員會先把浮在表層的雞油瀘掉,另置小碗。這碗油千萬不可棄置,在白飯上澆淋兩匙,拌著吃,白色飯粒顆顆「金」瑩剔透,非常誘人。趕緊送飯入口,哇噢,怎麼會有動物性油脂,卻是清香滋味的呢?我無法解釋。但,強力推薦這種吃法。


店家強調每鍋湯絕對不加味精,只有少許的鹽提味,所有鮮美的湯頭,全部來自食材的天然原味。所以,如果你期待像吃喜酒那種覆蓋保鮮膜的一甕雞湯,那肯定失望,因為第一口味道很平淡,一點都不搶味,可是第二口、第三口……,每一口滋味愈來愈濃,一下子碗便見底,自然想盛上第二碗。


雞湯含在口裡,已分不清香菇、烏骨雞或竹笙的個別滋味,成為溫順交融出來的清鮮口感,前味不特別香濃,後勁卻能漸漸浸透而口頰生香。


因為湯是慢火煨成,香味及食用的感覺,也都是「慢活」型的,即使是性子急燥的人,在煨湯薰陶下,自然升起一種享受養生的心情。


喜酒那種雞湯我也會喝上幾碗啦,可是調味重,喝完總會口渴、喉燥,還得灌一杯冰果汁;享受煨湯,進食過程非常自然,整個食道有一種被浸潤過的舒順。


煨熬八小時,悶在湯裡頭的雞肉由於精華盡散湯汁,理論上都會變得很難吃,但煨湯裡的雞肉,已經煨得非常軟爛,肉質彈性雖然稍減,但「雞味」仍然十足,軟骨部分也十分可口。


這回照片的雞湯是竹笙白果口味,竹笙吸油,表層浮油不如菇類口味濃郁,精華都被吸進竹笙的海綿組織中,雞湯雖然也非常好喝,但口味確比菇類雞湯淡了些。我會建議第一次享用的人,還是點菇類雞湯更佳,反正,湯頭都不膩。


這家餐廳值得稱道的是,除了招牌煨湯,其他菜餚也有水準演出,讓食客很有飽足感。


干炒牛河,河粉彈牙,韮黃鮮脆,不賴。



清炒絲瓜,高湯快炒,雖然什麼配料都沒有,但單純得非常鮮美。曾經點過蘆荀炒白果,食材也很棒。



蝦鬆,蝦丁紮實,生菜切得大小適中,口味不錯,女兒的最愛,每回來都點。



飯後別忘了向服務員要求贈送甜點──青梅茶凍,茶凍送進嘴裡後,才發現滿口梅子清香,真的很特別。


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奉客的茶水,第一眼就令人驚豔。老闆開茶藝館起家的,對茶具特講究,提供日本古董生鐵茶壼待客,沈甸甸的,我得雙手並用才有辦法倒茶。據說這種鐵壼能夠釋放鐵離子,具有軟化水質增加甜味的效果。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,我們每回點的普洱加菊花茶,都比在其他港式點心餐廳喝的普菊茶順口甚多。



推薦這麼多,是不是該向老闆收點宣傳費呢?


不過,他們供應的港式點心,雖然不壞,但比起招牌煨湯和正式菜色,就算一般了。


這家叫做「皇廷」的餐廳,用餐環境經過設計,包廂具中國古風,還好不顯俗氣。門外迴廊前養了一池錦鯉,小朋友席間都會跑出來餵魚兼玩耍,頗適合一家老小同樂。



餐廳經理強調,所有建材,不管是花窗廊柱、石雕木刻,都是千里迢迢由北京運回台灣再組裝的。整個餐廳的內觀外觀,的確顯露一種符合店名的貴氣,但說實在的,煨湯的瓦缸由大陸運來,有道理,因為台灣沒有這玩意兒;但所有建材都得這麼費事,應該是行銷噱頭的功能居多吧?(這下子老闆一定不會給我公關費了,哈哈!)


在我看來,出色煨湯的「文」,絕對勝過遠來建材的「質」。如果裝潢再樸雅、低調一些,封它一個文質彬彬餐廳,也算實至名歸了。*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