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天鵝湖到仙杜瑞拉,每個讀過童話的女孩,大概都夢想過入住城堡的公主滋味吧?


加拿大洛磯山旅遊行程,多會以「雙堡」住宿作為賣點。一夜住在班夫國家公園的露易絲湖城堡飯店Chateau Lake Louise(或是附近的班夫溫泉旅館,日本人最愛),另一堡則是維多利亞港的帝后飯店。


這裡先遠觀一下班夫溫泉旅館,有一點城堡的樣子。



1882年,原住民口中的「小魚湖」,湖色翠綠,清晨到黃昏,光影移動,使得湖光產生顏色漸層變化,第一位發現它的歐洲人,取名為Louise,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千金命名,這位天之驕女,當時也是加拿大總督的老婆大人。呃,逢迎拍馬,恐怕是人類天性。


不過,這個馬屁拍得真好,露易絲湖美如詩歌,佳人兼有詩的靈性,當真風雅。


下面這張照片就是露易絲湖的清晨嘍。



百年前,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生意腦動得快,在湖畔建造飯店,露易絲湖變成飯店超級後花園,聲名大噪。


所謂城堡飯店,只是屋頂外型略具輪廓,並非真的城堡改建。這是擁有近五百個房間的大旅館,然而,在洛磯山的大山大水中,卻十分渺小。



房間,也非常小。


名氣響亮的大飯店,當然有豪華客房,但我們這些團客,一定是住標準房。到底多標準呢?如果你住過東京太陽城王子飯店的一般客房,那就八九不離十了。


房小、床小,兩個當時還在讀小學的兒女分別就床後,床面已找不到我的容身處,只能鋪攤床罩,趴在地板上湊和著過一夜。


飯店想多賺錢,可以理解,但為爭取坪效,這麼搞法,也太誇張了。


一房一晚要價一萬多台幣,卻落得睡地上,算我頭一回開洋葷吧。


房內裝潢,標榜仿古董傢俱,但說真話,做得不細緻,我很難掰出什麼附庸風雅的形容詞。


更扯的是城堡飯店晚宴。


行前說明會,旅遊手冊和解說導遊,一再交代這餐是超高等級的場合,必備正式服裝出席。我們一行團員,為了替台灣人爭光露臉,不分大人小孩,紛紛褪下牛仔褲,努力打扮得體面些,方才下樓用餐。


一進餐廳我們都傻眼了───現場所有的老外,都是涼鞋、短褲、牛仔褲、休閒衫,我們反像一群進了大觀園的台灣姥姥,$︿&&︿%*&(當媽的,不能罵髒話)!這裡再高級,也是休閒渡假飯店,不是比賽服裝排場的。儀容只要乾淨整齊,就不算丟人現眼了。


再說晚餐內容吧,菜色約等於台灣五、六百元一套的西餐,還算可口,但是出菜極慢,慢到什麼程度呢?一行團員,所有中學以下的小遊客,全趴在桌上睡著了。



我知道,歐美人享用晚餐習慣慢慢來,但實在……,從上麵包到最後一道熱咖啡副餐,大約兩個半小時才全部完成。


這是2005夏天的經驗,希望現在上菜速度與時俱進。


受了這麼多洋氣,如果,要我再住一晚露易絲飯店─────不但舉雙手,還要舉雙腳,一起投贊成票。


不是我有神經病,而是城堡飯店的早餐和戶外風景,實在太迷人了,那種驚豔的經驗,足以包容所有的不適。


自助式早餐,有現做法式煎蛋,菜色也算豐富,但重點在用餐空間。看看下圖吧。



中國庭園習慣以窗借景,但總要經過一點設計和巧思;露易絲湖飯店的拱型窗櫺,簡約氣派,映著冰山翠湖,這景根本不用借,大自然大方地與早餐客融為一體,真是吃得心曠神怡。



城堡飯店外圍,並不限制非住客進出,即使不住在這裡,也能一親露易絲芳澤。但唯有住客,能夠享受絕對的輕鬆:在大啖豐盛的早餐後,不帶任何揹包,閒步湖畔步道。



翡翠般的湖面,映著幾朵閒雲,映著山尖白雪,映著杉林青蔥,隨意一框,都是絕色。



步道路面罅隙,時有山泉潺流,不,應說是冰河泉吧,冷冽清鮮,微帶甘甜,就地掬捧飲用,慢跑都不用自備水壺哩!在這幾無污染的北國森林,空氣極致清新,湖光山色無一絲人間煙火,我愚昧地相信,這裡的冰河水,生菌數都比包裝礦泉水還低。


冰河水一飲難忘。我們在另一處水質更清冽的地方,乾脆自備空瓶,裝滿冰河水,帶著上路哩。下回見。*



加拿大延伸閱讀:走進月曆,漂泳

阿塔巴斯卡冰河,夏雪



小熊森林,遊人夢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
工作組織重新調整,近兩個月每天五場以上的會議,講話講到身「嘴」異處、頭腦當機。


別說寫部落格,有時連續幾天,連爬上來看一眼的力氣都沒有。


一回家,癱在沙發上,瞪著天花板停格,四肢末梢神經發麻,累到極致變成無意識。直到身體彷彿在深藍的湖水中浮盪,若有似無的沁涼,漸漸擴散,然後瞬間放鬆,進入夢鄉。


那片湛藍湖水,始終就是夢連湖。


第一次遊加拿大洛磯山脈國家公園,北國盛夏,蜿蜒翠綠的川流,自滿山遍野的道格拉斯杉林間,迤邐穿行;覆蓋著白雪及冰河痕跡的巨岩崇山裡,藏著一潭又一潭翠藍發亮的湖光。



每一景都是驚鴻,看到都傻了,忘了按快門。上帝究竟耍的是啥玩意兒的鬼斧神工?


以我這種絲毫沒有技術可言的傻瓜相機用戶,隨意拍了幾張,貼在網路上給親友看,回應全是驚豔。


一位美術設計高手跟我說:「怎麼每張都像月曆上的風景?我以為月曆圖片一定都是修片或電腦繪圖變出來的,原來,真的有這樣的地方。」


我也沒想到自己會走進月曆中。


洛磯山脈旅遊,如果不學老外泛舟、玩越野自行車,走團,其實是寂寞的旅程。除了風景,還是風景,但可貴的,正是在大山大水間的天地孤影,完全自在的暢快。


山高水遠,使人渺小;因為知道自己渺小,反而胸懷開闊。



我特別喜歡小孩在寬闊湛藍的湖邊戲水,邊走邊踢湖沙,順手抄起冰涼的湖水揮灑,在一片祥和靜謐中,最愛吵架、喧囂的兒女,自己靜下來找樂子,沒有人告訴他們該怎麼玩,孩子自己會與天地對話。


他們在弓湖(Bow Lake)玩耍的照片,我總是百看不厭。



平心而論,洛磯山國家公園冰河湖,無一不美,但我之所以偏執夢連湖(Moraine Lake),可能是因為導遊的狠心。


帶團的導遊為了趕行程,每到一站都有緊張的時間門檻(與國家公園的悠閒山水,恰成反比)。行至夢連湖,最佳觀景處必須登小山望遠,但導遊一共只給了半小時停留時間。全團只有我帶著兩個小孩毫不猶豫開拔就跑,搶時間攻頂。


沿途不時有花粟鼠奔竄,引來女兒連聲驚呼。無奈老媽笨手笨腳,按了老半天,只拍到牠的背影,但已夠她興奮的了。



會過小動物,已錯失好幾分鐘。一邊加緊爬山,一邊看錶,匆匆趕上山頂,頓時豁然開朗。這一眼開朗,我呆了好些時刻屏氣凝神。


雖然都是藍色湖光,夢連當真獨一無二。其他藍湖多數由冰堆石阻塞而成,夢連湖卻是岩崩造成,所以色澤更藍、更飽和。半面環湖的,則是高達3000英尺的文克查納群峰(Wenkchemna Peaks),山巔積雪終年未化。



於是,山更高,水更藍,這一框山水,加拿大視為國寶,將夢連湖印在舊版的20元鈔票上。國寶可以小如翡翠白菜,也可以大如湖光山色。


1899年一位探險家沃爾特(夢連湖即由他命名)曾說:「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這裡更加粗獷雄偉、遺世獨立。」


與夢連湖交會太匆匆,短暫的絕美,反成為至深的印記。那一抹鏡藍,就像潛意識的藍海,每在疲累的時候浮上心頭,安慰渴望自由的靈魂。


下回再聊聊,住在班夫國家公園露易絲湖城堡飯店的美麗與哀愁。



加拿大延伸閱讀: 露易絲湖,一夜情



阿塔巴斯卡冰河,夏雪


小熊森林,遊人夢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



一缽缽陶鍋烏骨雞湯,在相思木炭悶燒的大瓦缸裡,連續煨上八小時,中途不斷火、不掀蓋,熱騰騰地送到你面前,然後陶蓋一掀……。


你以為立刻香味四溢?



沒有。


可是,每一口喝進嘴裡的雞湯,分明不醲釅,卻有說不出的深度。


以前每回看〈料理東西軍〉,主持人老說些什麼食材吃起來有深度之類的,直覺就是因為詞窮,不得不說的場面話。喝過煨湯後,不禁想:也許所謂食物的深度,就在於「初覺平淡,之後卻餘韻綿綿,下次想再吃點什麼,情不自禁總會想起它。」


發現煨湯,完全偶然。


四月初到淡水掃墓,一路塞爆,從台北東區出發,折騰了四小時,才開到北新莊(平時的34倍時間);回程車結雖稍有紓解,也是熬了一個多小時才開出大度路,一行人餓到前胃貼後背,一心想著,無論是什麼阿貓阿狗餐廳,只要有停車位,立刻塞進去填五臟廟。


車行到文林北路、承德路會口,忽見一座古代宅院裝潢餐廳,門口還很怪異的站了一排超過半人高的大瓦缸。一眼見到門口車格剛好有空位,管不得怪不怪,馬上下車用餐。



二話不說,當然是把瓦缸裡的食物弄一份來吃。


原來這玩意兒叫做江西煨湯,據說已有千年歷史。門口的大瓦缸,當然也得從江西運來。



瓦缸底層以相思木炭慢火燃燒,內缸有三層,每一層可煨七、八個鍋,每一缸都得連續煨上八小時才算大功告成,中途小陶鍋絕不可掀蓋,否則雞湯鮮味就破功了。



每一鍋都有半隻烏骨雞,配料分別有香菇、茶樹菇、巴西蘑菇、竹笙白果、或人參干貝等數種,價格不一,均價落在每鍋七百元左右,大約可供45人享用。


既不能掀蓋,每只小陶鍋外型一致,廚師怎麼搞得清楚是什麼口味?我在第二次上門(一個月內來了三次,太貪吃了,慚愧!)時,才拍到師傅探缸的畫面。原來,在瓦缸裡煨著的時候,每只小鍋的鍋身與鍋蓋之間都覆蓋著錫箔紙,紙面用油性筆標註阿拉伯數字,當作代號,這樣上菜時就不會搞錯啦。


取出陶鍋時得用上特殊的長柄勾具,這種類似悶爐的烹調方式,燒餅、胡椒餅、烤鴨都見過,煨湯,真的不多見。



店家強調相思木炭煨湯,初時還不知這有什麼好說的,因為相思木不是什麼高級薪材,但後來聽人說這種材薪密度高,耐燒,早期戶外烤肉、家庭爐灶、窯場,都是用相思木當作燃燒主角。店家遵照古法煨湯,求的是天然、養生的古早滋味吧。


好啦,重點當然是雞湯到底喝起的口感如何。


餐廳服務員多半會建議客人先上煨湯,再上其他菜,因為就食性來說,空腹時先喝營養的雞湯,養份最容易被吸收。



一打開鍋蓋,原以為會香味四溢,但煨湯的香,非常內斂,忽隱忽現,以餘煙裊裊的節奏透散開來。


服務員會先把浮在表層的雞油瀘掉,另置小碗。這碗油千萬不可棄置,在白飯上澆淋兩匙,拌著吃,白色飯粒顆顆「金」瑩剔透,非常誘人。趕緊送飯入口,哇噢,怎麼會有動物性油脂,卻是清香滋味的呢?我無法解釋。但,強力推薦這種吃法。


店家強調每鍋湯絕對不加味精,只有少許的鹽提味,所有鮮美的湯頭,全部來自食材的天然原味。所以,如果你期待像吃喜酒那種覆蓋保鮮膜的一甕雞湯,那肯定失望,因為第一口味道很平淡,一點都不搶味,可是第二口、第三口……,每一口滋味愈來愈濃,一下子碗便見底,自然想盛上第二碗。


雞湯含在口裡,已分不清香菇、烏骨雞或竹笙的個別滋味,成為溫順交融出來的清鮮口感,前味不特別香濃,後勁卻能漸漸浸透而口頰生香。


因為湯是慢火煨成,香味及食用的感覺,也都是「慢活」型的,即使是性子急燥的人,在煨湯薰陶下,自然升起一種享受養生的心情。


喜酒那種雞湯我也會喝上幾碗啦,可是調味重,喝完總會口渴、喉燥,還得灌一杯冰果汁;享受煨湯,進食過程非常自然,整個食道有一種被浸潤過的舒順。


煨熬八小時,悶在湯裡頭的雞肉由於精華盡散湯汁,理論上都會變得很難吃,但煨湯裡的雞肉,已經煨得非常軟爛,肉質彈性雖然稍減,但「雞味」仍然十足,軟骨部分也十分可口。


這回照片的雞湯是竹笙白果口味,竹笙吸油,表層浮油不如菇類口味濃郁,精華都被吸進竹笙的海綿組織中,雞湯雖然也非常好喝,但口味確比菇類雞湯淡了些。我會建議第一次享用的人,還是點菇類雞湯更佳,反正,湯頭都不膩。


這家餐廳值得稱道的是,除了招牌煨湯,其他菜餚也有水準演出,讓食客很有飽足感。


干炒牛河,河粉彈牙,韮黃鮮脆,不賴。



清炒絲瓜,高湯快炒,雖然什麼配料都沒有,但單純得非常鮮美。曾經點過蘆荀炒白果,食材也很棒。



蝦鬆,蝦丁紮實,生菜切得大小適中,口味不錯,女兒的最愛,每回來都點。



飯後別忘了向服務員要求贈送甜點──青梅茶凍,茶凍送進嘴裡後,才發現滿口梅子清香,真的很特別。


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奉客的茶水,第一眼就令人驚豔。老闆開茶藝館起家的,對茶具特講究,提供日本古董生鐵茶壼待客,沈甸甸的,我得雙手並用才有辦法倒茶。據說這種鐵壼能夠釋放鐵離子,具有軟化水質增加甜味的效果。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,我們每回點的普洱加菊花茶,都比在其他港式點心餐廳喝的普菊茶順口甚多。



推薦這麼多,是不是該向老闆收點宣傳費呢?


不過,他們供應的港式點心,雖然不壞,但比起招牌煨湯和正式菜色,就算一般了。


這家叫做「皇廷」的餐廳,用餐環境經過設計,包廂具中國古風,還好不顯俗氣。門外迴廊前養了一池錦鯉,小朋友席間都會跑出來餵魚兼玩耍,頗適合一家老小同樂。



餐廳經理強調,所有建材,不管是花窗廊柱、石雕木刻,都是千里迢迢由北京運回台灣再組裝的。整個餐廳的內觀外觀,的確顯露一種符合店名的貴氣,但說實在的,煨湯的瓦缸由大陸運來,有道理,因為台灣沒有這玩意兒;但所有建材都得這麼費事,應該是行銷噱頭的功能居多吧?(這下子老闆一定不會給我公關費了,哈哈!)


在我看來,出色煨湯的「文」,絕對勝過遠來建材的「質」。如果裝潢再樸雅、低調一些,封它一個文質彬彬餐廳,也算實至名歸了。*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





什麼人會把鐵窗當藝術品,恭恭敬敬地供在博物館?

我在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(Victoria &Albert Museum,簡稱VA),一口氣參觀了兩個展覽廳的「鐵窗」,包含鐵製燈架、吊飾鑰匙、圍欄,都被拆來當藝術品供養。


這些東西平常我們多半視而不見,沒想到一片片被拆解、張掛之後,各有不同的趣味,如果,台灣的鐵窗也都這麼漂亮,大概就沒有人反對裝置它了。



倫敦V&A,是世界知名的裝飾藝術博物館。不過,「裝飾藝術」一詞,是1960年代以後才產生的,英國卻早於1852年就開始蒐集裝飾藝術品,果真先知嗎?這個,容我講古一下。



@維多利亞向亞伯特求婚


這個博物館的名稱超長,其實原來就亞伯特親王想建造的博物館,可是他老婆畢竟是赫赫有名的維多利亞女王,女尊男卑,維多利亞的芳名非得放在前頭不可。


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(1837-1901),是英國海上霸權最強盛階段,日不落國之稱也肇造於斯。


女王的豐功偉業不少,但真正對她執政觀念產生的第一大關鍵,就是向表哥──德國親王亞伯特求婚。183910月,亞伯特到溫莎作客,英俊挺拔的身容一下子便擄獲芳心。每天寫日記的女王還記下:亞伯特的肩膀、腰身多麼好看這類的字眼。可是誰敢對女王造次呢?這樁姻緣當然得由維多利亞主動嘍。他們快手快腳地在翌年成婚,並在同年生下長女。


@萬國博覽會展示英國強權


亞伯特為什麼會同意「嫁入」英國皇室不可考,但他有心想藉這個位置辦點大事卻是肯定的。


他不但教導女王工作方法,也在女王不斷懷孕期間(他們一共生育九個小孩),擔任實質的國王。


當時,整個英國氛圍籠罩在工業革命的亢奮中,亞伯特想要辦一個博覽會,來展示英國的工業成就。


可是單獨展示本土工藝,氣勢有限,也忽略了殖民地的成就,最後拍板的構想是:邀請「日不落國」的「世界」來達成真正國際博覽會的目的,以慶祝現代工業科技與設計的新興潮流。


1851年開展的「萬國博覽會」非常成功,但會後各項精彩的工藝品怎麼辦?亞伯特於是想到蓋個博物館來蒐藏這些佳作,就能讓民眾長期親炙工業美術的成就,V&A於焉誕生。


@東方佳作驚豔


館藏日積月累,現已藏有珍品三百多萬件,古今服裝、石雕、木雕、名畫、珠寶、金屬工藝,都是蒐藏的對象,現代設計師訪英,很少錯過VA,絕對可以找到一些靈感。



比較有趣的是,館藏方向真的很博愛,無論東西南北那一方,都有佳作。


我在這裡看到很另類的菩薩雕像,金朝作品。菩薩,按理說,無男相無女相,印象中的菩薩雕作,多以手作蓮花指或拿著甘露瓶的慈航普渡狀現身,感覺上較接近女相。可是這尊菩薩一腿屈坐,右手豪氣地擱在隆起的膝蓋上,眉宇間英氣勃發,像位超帥偉男子。


館內也有現代台灣設計師作品。除了楊惠珊的琉璃,還有一些木藝家飾。有一把兼具明式傢俱古風與現代簡約線條的太妃椅,造型優雅,十分耐看,擺在一樓亞洲展區的顯眼位置,也是台灣設計師的作品。忘了抄下藝術家的名字,只記得創作者住在台灣中部。



@鐵、玻璃,新美感


回頭說亞伯特親王。由他主導的萬國博覽會,在歐洲引起很大的迴響。代表工業文明的鑄鐵、玻璃製品,漸漸大量被運用在家飾、建築當中,例如舉行萬國博覽會的英國水晶宮,法國的艾菲爾鐵塔、巴黎北方車站(下圖)地鐵站出口,都是這時期的作品。所以鐵製窗格能成為V&A後來的收藏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

為什麼鐵與玻璃變成新美感?找了很多資料,可以推測源頭應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審美觀有關聯。


工業革命帶來資本主義的暢旺,資產階級以其軍事強權與經濟力量自得,資本家自然希望掌握一種有別於貴族,卻充滿獨特力量的審美觀,他們期待建築及各種用品,都得以展示實用、堅固、耐用以及財富,審美樂趣最好也能包含商業價值的表現(亞伯特主導萬國博覽會時,也注重獲利及可營運模式的規畫)。


這時期工業技術的成長,帶來鐵、鑄鐵、玻璃等新的材料。利用它們來創造空間及用品,更能傳達進步、實用的美感規範。但同時期,又有一股反對勢力,唾棄工業帶來對自然的污染,鼓吹重返手工時代。


@頒它一頂平民藝術桂冠


兩種力量交互影響,使得講究精緻、考究裝飾之美的物件,與實用功能結合為一的作品躍上枱面。這種精工,可能是花體字的、細緻框邊的,或者新式蜿蜒的線條所組成的結構下面這張照片,大概可以領略幾分本段描述的感覺



專家稱這種作品隱含自戀式的美,一如納西修斯看見自己在水中倒影,再將自己的形象投射出來一般。此新審美藝術是「將其內在之美投射於外物,再用外物就其本身包覆。」(註)


呃,愈寫愈拗口了,這和VA的精神不符。這所展品超豐的博物館,雖然門面有豪華拱型石雕,性格卻非常平民化。


門票幾多錢?


免費!誰都可以進來闖一闖。我就親眼見到幾位龐克頭青年,很自在地在館內遊賞。


門口擺了一個捐款箱,如果你願意回饋館方維護的辛勞,可採自由捐,三、五英鎊都歡迎。乖乖,捐款箱裡還真的鈔票滿滿,難怪VA在各類展館門票高昂的倫敦可以獨具一格,光是不收錢嘉惠大眾一事,足可登平民藝術之最。


@一定可以找到看得懂的作品


再說館內展品也有不少平民化的東西,無論有無藝術修為,都可以找到看得懂、也能欣賞的作品,這比附庸風雅、到美術館裝高貴(如果是看不懂也要裝有氣質的話)強多了。



親近VA,很難不跟亞伯特親王聯想在一起。這位親王的遠見,確為英國留下一些重要影響,更讓維多利亞女王感懷一生。


女王雖不怎麼親愛小孩,卻超愛 老公 。亞伯特中年因病早逝,維多利亞後半生幾乎都以黑衣寡婦裝扮出現,表達對 老公 的懷念。據說寢榻之前,還擺放一張亞伯特死後才拍攝的半身像,夜晚一樣把亞伯特的被褥鋪好,清晨才收回去,彷彿夜夜同床繾綣,一如生前


王室無情,像維多利亞和亞伯特感情特好的皇家夫妻,實不多見。


總之,人到倫敦,別忘了走趟V&A嘍。




※註:請參閱《美的歷史》,369頁。聯經出版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

若問十歲的女兒,倫敦那裡最好玩?她會毫不猶豫的回答:「有鴨子的那個公園!」


莫名其妙的答案吧?


「我好想再去喔!」她經常在睡前叼念這件事。天知道,從頭到尾,我們在那座公園不過停留20分鐘而已。


去年暑假,訪英最後一天,離開拔到機場還有卅、四十分鐘空檔,不知如何打發。翻了一下地圖,決定把一家人帶到離飯店最近的綠地走走,就這樣撞進了攝政公園(Regent’s Park)。


此園佔地兩萬多公畝,建園近200年,原是亨利八世的狩獵場。1811年,當時的攝政王(即後來的喬治四世),想把這裡變成完美的花園城市景觀,委人著手規畫。後雖因經費不足沒有完成,但已具別出心裁的花園雛型。



翻看旅遊小冊,這裡北面有動物園,中央有馳名的瑪麗皇后花園、玫瑰園及露天劇場……呃,不過,我們沒有一處去成,因為倫敦的公園都大得很過分,走了老半天還在公園的邊緣,心裡急著若趕不回飯店,可能要錯過送機的車班了。但若什麼都沒見著就離開,豈不掃興?!


正在焦慮時,忽見一片花團錦簇的綠地,中央有座像蛋糕塔的三層式噴泉,幾隻鴨子旁若無人似的,悠遊地在噴泉底層戲水。女兒看見鴨子就樂了,央求我們暫留一會兒,我們坐在樹蔭下乘涼,女兒和哥哥就追鴨子去了。


這些鴨子活像從動物園可愛動物園區裡偷跑出來的小傢伙,一點都不怕生不說,還能跟小孩鬥智。女兒慢走牠便閒步,女兒疾行牠也加快步伐,永遠一搖一擺領先在前,快被追上了,一拍翅膀,搖上了噴泉頂端,不動如雕像。休息夠了,再飛下來讓小孩追。




小孩不用隔著柵欄親近動物,鴨子不必特別保謢也不怕變成桌上佳餚。人類和動物彼此不設防,在夏日的倫敦午后,兀自偷閒。


看著女兒開心追逐野鴨,有一瞬間幾乎忘神。一回神時間緊迫,非得小跑步才來得及趕回飯店。催促女兒離開,她依依不捨得幾乎要掉淚。我明白這趟行程自己錯得有多嚴重。貪多名勝,卻不捨得留半天空白。


大英博物館固然精彩,西敏寺的名人傳奇也引人入勝,但遊訪倫敦,最不應錯過的是努力保有自然風貌的公園。她是世界知名綠地覆蓋率最高的國際都市,只要你腳勁夠強,隨處皆有走到過癮的超級公園。公園附近建築都有高度限制,使人遊園得享視野的遼闊。20年前初訪倫敦時,造訪海德公園,穿行一個多小時猶無止境,隨興坐在湖畔海灘椅享受夏日餘輝,湖面水鳥翔集,陽光中的綠蔭蓊鬱,迄今猶如昨日畫面。


倫敦公園,總有一種令人雖在園內卻渾然忘園的魅力。公園那裡沒有?的確。但少有一個都市,能用幾百年的能量,費心為自然在都市裡延續命脈。無論鳥禽植物,都可以在倫敦安身立命。


1864年,到訪倫敦的法國史學家泰恩(Hippolyte Taine),遊訪了攝政公園後說:「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地方,在這裡你已忘了外面的倫敦,只有你自己。」


女兒念念不忘的公園,也只有她自己和鴨子吧。*
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 


倫敦地鐵挖得深,上上下下好幾層樓,所幸都有高速扶梯串連,走起來不至於太累;而且動線規畫有邏輯,想要迷路,有點難(註1)。更有意思的是,重要景點大站,不必辨識站名,一見壁面設計,就知道是否到站了。


先看貝克街站吧(Baker street.


誰住在貝克街?大家都知道的福爾摩斯嘛。本來,這位神探只是作者虛構的人物,但是他實在太紅了,倫敦當局就依小說描繪的陳設,在這條街上布置一間神探住所。


貝克街站到處都是福爾摩斯抽煙斗的翦影,想參觀神探的家,跟著煙斗走嘍。



每天上午11 點前後,人潮最密集的站非維多利亞(Victoria)莫屬。這裡是通往白金漢宮的地鐵站,站內的壁面換為女王頭翦影。



每日近午的白金漢宮衛兵交班儀式,吸引遊客爭睹,一出站,警衛看到匆匆忙忙的遊客,不必開口詢問,立刻體貼指出白金漢宮方向。


不過,說實在的,人擠人,不易找到好視角,全程一個小時的交接儀式,就是看幾十個戴著黑熊皮毛高帽的衛兵走來走去,變得有點無聊


至於大英博物館站又該如何標示?


搭乘紅色中央線,或黑色北方線,都可抵達侯伯恩(Holborn)站。這裡如果只秀出大英博物館立面翦影就太沒創意啦。本站有希臘石柱及雕像的示意圖,為什麼說示意呢?圖片品質模糊而不精細,但意思到了,不識英文的,也知道這裡要通往有很多骨董的地方。


倫敦地鐵車廂新穎,設備維護狀況甚佳,一律絨布面座位,坐起來很舒服。


倫敦人重視隱私權,車上人手一本刊物或報紙,少有人哈啦;座位間還有小突板作區隔(見圖圈起處),讓乘客不至於屁股黏屁股。



倫敦各站進出,門防相對較巴黎嚴謹,沒有逃票的機會,但鐵路相關工作人員十分敬業,我們從英格蘭西南古鎮巴斯回倫敦途中,搭錯火車,在黑漆漆的晚上跑到英國最南端去了,還好一路靠工作人員幫忙,換了三班車,在半夜平安回到倫敦。這些敬業的鐵路從業員真的太讚了,我決定下回另文表揚。*


註1: 延伸閱讀


向左走、向右走,倫、巴捷運邏輯大不同


 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南國多溼,若遇連雨綿綿,空氣潮得像能擰出水般。濡溼的空間,雖然造成一些生活的困擾,但也留下非常美麗的印記。


前幾天,漫遊於花蓮蝴蝶谷的森林間,最令人驚豔的,竟然是不起眼的青苔。此地一年下雨超過150天,高溼的環境,讓苔蘚的勢力,無遠弗屆。


不少樹幹的Y型凹口處,易積水漬,變成青苔的舞台,毫不客氣地給楬色樹皮,穿上綠色背心。



姑婆芋附近的石頭,多半都被水氣浸透了,苔蘚順著紋理生長,苔痕與地面的蔓草、枯葉,形成自然絕妙的足下山水。



森林步道的排水孔蓋,也被苔兄苔妹佔領了。深灰的鐵條,刷上綠色的苔影,竟也動人。



信步林間,我總想起劉禹錫那句「苔痕上階綠,草色入簾青」。


他的〈陋室銘〉有點矯情有點酸,也有幾分知識的傲慢,唯有在描寫這句瞬間風景時,顯露當下的純真。那麼淺白意達的描繪,幾乎讓每個人都看到,青色苔蘚的痕跡,蔓延到台階上的畫面。


文不在多,有這句也就夠了。*



延伸閱讀



蝴蝶谷溫泉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
有溫泉,不一定有Villa;有Villa,卻不一定能享受森林芬多精。



蝴蝶谷渡假村,卻是一個有蝶,有溫泉,有Villa,還有每一次呼吸都滿載森林芬多精的所在。重要的是,它不太遠,不必踏出國門,就在花蓮富源鄉。



初抵飯店,check in後,還得搭乘高爾夫球車,上行山道兩三分鐘,才能住進預定的Villa



一路上林相優美,座落森林間的各式Villa,設計都不一樣,雖然外型簡樸,但都有獨立的生活空間,卻又與環境融為一體。


Villa環境超優


渡假村背山面谷,這不是普通的山谷,而是花東縱谷,視野寬廣又深遠。很難想像台灣有這樣的休閒地。然而超優的環境讓我頓生疑慮──保存這麼好的森林區,怎麼可能開放給私人業者經營溫泉渡假村呢?官商勾結?人謀不臧?


後來才弄清楚,原來這是林務局的R.O.T.案。Rent - Operate – Transfer,指民間業者向政府租用現有設施,可擴建、整建後(不能大幅更改建築結構體)營運,合約期滿再歸權政府。



外觀弧形的日式庭園Villa,過去就是林務局的廚房,設計師的改造功力真是一流。


我們的Villa(東方禪風四人房)在最頂端,正面看起來很樸素,裡頭卻別有洞天。



十九坪的大房,裝潢高雅,一眼可穿透玻璃牆,直射森林綠蔭。


吧台提供四人份泡麵、點心、花蓮小麻糬隨便吃,不另收費,小孩樂不可支。



紫色基調客廳頗為浪漫,一家四口夜裡就在這兒玩橋牌。



坐在沙發上,望著洗水台上的明鏡,鏡中有景,映射窗外綠意,很有中國園林「以窗借景」的韻味。



最棒的是Villa有專屬庭園,爸媽喝茶小憇,遠眺花東縱谷,好似二度蜜月;小孩自己找樂子。套句女兒的話:「森林浴+漫畫,一極棒!」;



兒子則坐在庭院裡打他的PSP遊戲。雖然還是都市小孩習慣,但在森林裡頭,就算枯坐也健康。



溫泉,自然是Villa裡的表現重點。在兩面環窗的浴池裡,一邊泡著碳酸氫鈉泉,一邊推窗呼吸芬多精,不蓋你,空氣都是香的!



美中不足的是,飯店雖強調德國進口衛浴,卻未準備洗溫泉必備道具小木桶。



@戶外SPA也好玩


在房間裡泡完澡,一戶戶Villa的都市客,都走出來散步。



還沒泡過癮?戶外溫泉SPA也充滿樂趣。有溫水戲池,也有小孩形容快被凍成冰棒的冷水池,還有幾乎可以川燙肥肉的高溫池。



@森林導覽一極棒


清晨早起,還可以參加飯店免費提供的森林導覽。導覽員常識豐富,幾乎沒有不知道的植物。



整個行程約50分鐘,很適合都市軟腳雞健行。有點累又不會太累。


崖薑蕨,經常攀生在林木枝幹間,可做傷藥。


山棕,是爺爺奶奶年代的雨衣(蓑衣)原料,現在可是國寶級的植物。它的花朵香氣濃郁,易招徠昆蟲;昆蟲又引來爬蟲類聚集。



不起眼的山棕,卻可自成生態體系。蓑衣一件十來公斤,甚為笨重,古時農耕漁獵遇雨,真的十分辛苦。然而蓑衣排水性超強(用現代語來說,大概是奈米現象了,哈哈),也算是大地對古代人的恩典。


九芎樹,質地堅硬,可做枕木、農具。由於樹幹太光滑,渾名「猴不爬」,因為連猴子都難以上樹哩!


一堆竹棍?既提供體力不佳的健行客當「第三隻腳」,也可用來「打草驚蛇」。



春雷後,森林區內難免有蛇類出沒,導覽員傳授絕技:如果打草沒有驚到蛇,卻正好跟蛇打了照面,別怕,只要一招就夠了───站立就地翹起腳尖(腳跟仍著地)不動,蛇立刻能辨別這是「請勿侵犯」的「肢體語言」,沒幾秒鐘,牠就會自己調頭爬走了。


這是樺斑蝶愛吃的馬利筋,全株都有毒性,誤食會有發燒、呼吸困難現象。



咦?那樺斑蝶怎麼不會中毒而死?導覽員解釋,樺斑蝶吸食馬利筋的花蜜後,會自動過濾毒素,並儲存在體內。幹麻呢?嚇走它的天敵!毒物難為食物啊!


由於時節不對,來到蝴蝶谷並未見識到滿山蝴蝶,偶有蝶蹤,照相技術不佳,未及捕捉倩影。


據導覽員說明,此地早期確以蝴蝶量多知名。四十年前,當地原住民一天工資不過台幣卅、四十元,捕捉蝴蝶所得,收穫豐的話,一天上千元也不是問題。花蓮森林鳳蝶形美體大,當年日本人甚愛蒐買作為標本。


長年濫捕的結果,蝶群自己進化,翅形變得較接近三角形,體型也較小,以利於快速度飛行。



@馬蘭鈎溪寶藍驚豔


導覽終點在馬蘭鈎溪告一段落。這條溪曾因桃芝颱風,改變地貌,現雖河床變淺,但仍保有非常美麗的寶藍色,偶見水緣,有朦朧的灰白色,那就是大理石裡頭的鈣礦成份啦。



為了護溪,馬蘭鈎沿溪不得游泳、釣魚,且村民自發組成清潔隊,每月全村巡溪打掃,撿拾垃圾。桃芝颱風曾造成附近的光復村滅村慘劇,原來的石造橋全垮,變成今日的吊橋。但當地人沒有因此怨天,反而轉化成更為愛惜鄉土感情,全力保護溪流的美麗。


這裡要轉個彎,介紹一下導覽員。這位小哥是渡假村員工,年資兩年。清晨當導覽員(才就任六個月),白天開高爾夫小車,接送遊客,晚上竟然還可以跳山地舞娛樂嘉賓。我們二月中旬到訪的那天,正好是他首度下海擔任舞群。


本來以為他是大學森林系還是生物系畢業的,但他說不是,所有的生態常識,都是到蝴蝶谷後才慢慢學的。我們笑問他是不是太愛賺錢才會身兼三職,他回答,當然要趁年輕多賺一點,但是「喜歡這裡,就會想對她了解更多。」他說。※


 


左為清晨的導覽員。


延伸閱讀


苔痕新綠--蝴蝶谷續記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


巴斯全城,就像生活環境博物館;所有的古蹟,現今仍可以再生利用。


在巴斯首部曲中提過,18世紀的巴斯,「美型屋」蔚為風氣,先有伍德父子的圓形、新月形建築領軍,陸續又有其他街道美學作品問市。


橫跨於亞芬河(River Avon)之上的普特尼橋(Pulteney Brideg見篇首照片),是英國知名建築師亞當(Robert Adam1771年的作品。這可不是一般普通的橋,而是全英唯一一座商店橋,一間間古典鋪子,就座落在三個連續的拱形橋墩上。


最近,法國作家徐四金的作品《香水》被拍成電影,那位天才卻詭異的主人翁,就是在橋上香水鋪,練就一身調配功夫。以前讀香水,難以想像橋上商店街是什麼光景,一見普特尼橋,雖然國域不同,但立刻能領會橋上風光。


橋上商店多屬小巧玲瓏型,從正面瞧,與一般商店無異,但商店後牆也是橋的立面,多開有大型格窗,從門口一眼可看穿前後雙層玻璃窗,很有趣。



走訪當天,剛好遇到橋上商店休假日。雖不得其門而入,但透窗觀景,別有情緻。


普特尼橋下正好是河堰,水流依河床地勢,化成三重馬蹄形的渦流,與拱形橋墩相映成趣。幾隻白色水鳥,竟日在河面滑翔、嬉遊,平添橋畔的恬適風情。



穿梭在巴斯的大街小巷,有一種誤以走在18世紀時光隧道的錯覺,因為他是仍在運轉的喬治式小鎮,建築樸雅,每一間商店,每一戶人家,無不經營氣質路線,無論店招、門牌,儘量處理得與環境合為一體。



 


唯一走華麗路線,只有鐵門裝置藝術吧。別誤會是台灣那種長方形鐵門,這裡指的是庭院前門頂端鏤空的拱形鐵架,想像成結婚典禮常用的彩球或花圈拱門,大約就長那個樣子,沒有實際功能,純做裝飾。



這種裝飾門不只出現在院落人家,也會小巷的空中連結,紋飾非常古典美麗。後來在倫敦的V&A(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),看到有一整層樓,全部展示這類欄杆或鐵門的裝置藝術,更加大開眼界。誰能想像鐵窗也可以登上博物館堂奧?


歐洲到處是美侖美奐的教堂,巴斯曾是中世紀修道院重鎮,教堂自然也可觀。位於小鎮中心的Bath Abbey,正面有兩道石刻,雕飾十幾位正爬梯的天使,意指天堂之路。前一陣子風行的韓劇──天國的階梯,劇名的靈感,不知是不是從這裡來的?



修道院的側面,闢有寬闊的空間,供人遊憩.。坐在古鎮風光與雄偉的教堂之間,不用白鴿助陣,都覺得心頭安定。教堂廣場,絕對是親近上帝的好點子。



小小巴斯,胡謅了三篇,有點誇張,就此打住,不再下回分解了。


就讓巴斯,留在回憶裡相會。*




圖說:上:巴斯車站門面樸雅。下:巴斯修道院立面細部圖。




延伸閱讀



王子復仇記--巴斯二部曲


溫泉別墅老祖宗--巴斯首部曲


 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
巴斯溫泉,有羅馬浴池加持,還有國王的傳說附會,每一處都聞得到氣質古早味。


沒讀過莎士比亞,大概也都聽過《李爾王》的童話版吧?這位昏君偏聽,把權力下放給巧言令色的兩個大女兒,放逐善良的三公主,搞得自己灰頭土臉。


傳說中巴斯的創建人,就是李爾王的老子布雷德國王(King Bladud)。


@痲瘋王子泡爛泥


找了很多資料,無法求證兩人是否真有父子關係,但李爾王故事發生在西元前約800年,而Bladud建巴斯於863B.C.,年代邏輯說得通。


Bladud還是凱爾特國(Celtic,早期居住於英格蘭的部族)王子時,遊學希臘,腦袋靈光,肚子裡也有墨水,但運氣背,途中染了痲瘋病,歸國路十分淒慘。他的國王老爸一見英俊的兒子變成癩痢頭,二話不說,驅逐出境。


對繼承人如此狠毒,八成是兒子生太多,不在乎少一個。


還好Baldud的皇后老媽心有不忍,偷偷塞給兒子一只黃金戒,約定日後若有幸痊癒,可以戒指為信物,來個裡應外合。


落難王子變落水狗,淪落到巴斯一帶幫人養豬。有天豬群不小心摔落亞芬河(River Avon)旁的熱泥沼,掙扎爬出後,Bladud發現豬隻上的疣竟然不藥而癒。靈光一閃,他每天如法泡製,天天洗爛泥澡,神奇的把痲瘋病治好了。


痲瘋是桿菌所引起的傳染病,11-13世紀曾流行於歐洲,嚴重者終身都得服用口服劑藥,近三千年前的Bladud只靠溫泉泥就能起死回生,有點不可思議。就當純屬傳說吧。


@羅馬軍建池卸心防


Bladud病癒,趕忙回國,得到母親的幫助,重登大位,變成凱爾特的國王。飲水思源,他在巴斯立城建廟。迄今仍有許多巴斯喬治亞式的建築,以壁飾或陳設,反映這段英雄傳奇。


Bladud奪權的過程雖然沒有資料詳載,但肯定有精彩的復仇計畫。搞笑的是,好不容易黃袍加身,後來卻死得很滑稽。


Bladud學識豐富,掌政廿年頗有治績。但他沈迷各種科學實驗,有回在自己身上裝上羽翼,想要嘗試飛行,一不小心就摔死了。


這位布雷德國王的事蹟,雖被傳得繪聲繪影,但有人認為這是11世紀以後才附會的傳說,因為巴斯的的確確是由羅馬人在兩千年前一手創建,英人基於民族自尊,才編出這麼一段故事。


幾千年前,亞芬河上游沼地,即不斷冒出黃綠的熱泡泡,當地人認為是水神蘇莉絲(Sulis)的居住地。


西元43年,羅馬軍遠征英格蘭,在各地建築防禦堡壘,巴斯正是其中的一個。為了打破原住民的心防,羅馬人得知熱泉後,把堡壘轉化成壯觀的治療設施。


敵我裸呈相見,防衛面具自然戴不上了。



@浴池千年後重新出土


羅馬人另為民俗神祉水神建廟,現在羅馬浴池博物館裡,還看到到神廟山牆遺跡,看得出融合羅馬和凱爾特文化的雙重性格。



浴池療效漸在歐陸傳開,不久這裡就成為羅馬人著名的社交場合。在西元二世紀以前,還是男女混浴的呢!


羅馬人的水利工程技術超強,浴場有冷水池(沒錯,可洗三溫暖,夠進步吧?!)沈澱池、下水道、排水管、地下暖坑,實在不知他們如何克服沒有現代工具的工程難度。



浴場的設計十分簡樸,沒有任何誇飾。泡澡本來就是舒放減壓時刻,視覺自然愈清爽愈好。羅馬人的美學造詣,兩千年不褪流行,實在令人服氣。如今看來雖然斑駁,但仍感受得到當年的清雅。          



西元三世紀後,隨著羅馬帝國衰微,巴斯浴場漸遭棄置、毀壞、黑泥淹沒。直到18世紀,才又陸續被挖掘出來。現代看到的大浴場在地面下,廊柱基石仍是羅馬遺跡,但地面層的羅馬帝王群像義大利式開放平台,卻是19世紀建築師的作品。


@溯溫泉尚友古人


目前雖建有現代溫泉浴池,供遊人休閒,但大家總會先到古浴池博物館朝聖。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,古蹟保持得好,門票也所費不貲,一家四口,門票就花了兩千多元(倫敦巴斯來回火車票已先花費90英鎊,約台幣5400元),英鎊所剩無幾,本想到浴場的飲水室享用下午茶,只好作罷。


館方配有中文耳機導覽,拉近時空距離。信步羅馬浴池,水瀚人渺,泉霧氤氳,當年不知多少政治交易、時事辯論、哲學演說,在三溫暖間彼我交換。


溯溫泉尚友古人,巴斯獨家。*




延伸閱讀



溫泉別墅老祖宗--巴斯首部曲



街道美學--巴斯三部曲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 

讀旅遊書,最怕看到形容某地是「全球十大XX」,或是「世界遺產」之類。


這樣的字眼,雖然是「名氣保證」,那又怎樣?跟當下的我,實在沒什麼關聯。


然而,英國西南古城「巴斯」,也是如假包換的「世界遺產」。但它卻老得很有味,而且絕對每個人都有關聯,無論你是不是英國人。


巴斯,Bath,沒錯,就是我們剛開始學英文背的那個單字──洗澡(或譯“沐浴”較雅?),真正的字源就是來自於這個小鎮。


2000年前,羅馬人在此發現溫泉,建造浴池供貴族享受;2000年後,當時設計的排水管,如今依然管用,汨汨流出黃綠色溫泉。偷偷試一下水溫,哇噢,果真還是熱的。


我,穿牛仔褲的現代人;羅馬男,披著像凱撒一樣的浴巾服之古代人───


透過泉水的熱度,橫跨兩千年,完全零時差。戲泉當口,感動加激動。


@人傑,造就巴斯的氣質路線


巴斯雖因古泉馳名,真正讓它發光發熱的,卻是人與建築。


人傑,才能光顯地靈。


寫傲慢與偏見的珍奧斯汀(Jane Austen),與家人在巴斯住了三年;她不愛洗溫泉,但喜歡這個小鎮的散步環境,三步一小園,五步一花園。出版了四部小說的珍,幾乎每天下午都在各大花園散步,是找尋靈感?還是沈澱心靈?只能去天堂問珍了。


William Herschel則在他巴斯的家,觀察星空,發現天王星,一舉聞名。


巴斯當地導覽小冊,把珍奧斯汀家的大門和門牌,當作重要照片秀,讓遊客進行文學尋根。而威廉發現天王星的1781年,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大事紀。


然而,真正把巴斯變成氣質路線的推手,是一位叫做理查納許(Richard Nash 1674-1762)的司禮官。他為人有禮,衣著考究,鼓吹街道整潔,要求大家在適當場合要有對應穿著。


納許在巴斯50年的職業生涯中(註1),簡直像當地的國王一樣,話出令行。他經營巴斯的優雅環境,策畫各種活動,吸引富人來此消費、長駐。


巴斯在納許手中,變成時髦的休閒渡假聖地。


@羅馬競技場,完全翻轉!


納許其中一個計畫,就是建造獨特美麗的建築。


約翰伍德父子John Wood Senior & Junior)的傑作,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的。伍德父子廿年接力賽,在巴斯留下舉世不朽的圓形及新月形建築。



第一次走進伍德規畫的圓形廣場時(The Circus 1754-1769),那種典雅到讓人暈眩的感覺,迄今難忘。從來沒有見過既有文藝復興風格,又揉和新古典主義味道的建築群,排列成周整的圓,每兩段街屋,就有一條放射形街道,向左走,向右走,街景一模一樣,老搞不清楚,不知自己走了兩圈?一圈?還是一圈半?


這可能是廣場中央,種有好幾棵聳立大樹的原因了。誇張的巨樹像視覺的安定點,見著大片綠蔭,就不再暈了。



伍德父子並不是建築名家,他們原先只是建商而已。但老伍德雄心萬丈,他想設計典雅的義大利式帕拉迪奧式建築群(即文藝復興式,註2),以恢復羅馬時期巴斯的榮耀。


上述的圓形廣場,靈感來自於羅馬競技場,把它三層不同柱式的外觀翻轉成內面立向,但競技場的拱形不再出現,代以16世紀義大利式的雙柱。



最有趣的是,在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的簷板,有各種代表藝術和科學的徽記,乍見屋群,每間都一樣,但仔細辨識徽記,又可以是家戶各異。據資料載,共有528個徽記,酷!



@新月樓是最高雅的街道


圓形廣場有部分住家,但也有相當多辦公室及個人工作室,招牌極低調,深怕稍微顯著便會破壞建築美感似的。每戶均有地下室,且皆有天井透光;站在地面上看,建築一體;但湊近俯看,每戶地下室都有不同的戶外植物造景,宛如畫布。伍德父子有知,想必十分快慰!



圓形廣場雖是老伍德的主意,但未完成即飲恨即到天堂報到,全賴小伍德克紹箕裘。小伍德青出於藍,延伸父親的構想,自力設計皇家新月廣場(Royal Crescent 1767-1774),氣勢美感,猶有過之!英國若有廿四孝讀本,伍德父子必為其中名人!


新月樓前面有一寬廣的緩坡大草原,依傍建築地勢的一端,也成為新月型,綠茵新月,視覺效果十分震撼!難怪被譽為英國最高貴的街道。



這片草地也不設防,居民散步、閒話家常,小孩在草地上恣意追著球跑。美屋不只是博物館,一樣可居、可遊、可觀賞。


許多富人在新月廣場購屋當別墅,夏天就來這兒住一段時間消暑、泡溫泉。


伍德父子的作品實在太出色,第一眼看後率皆驚為天人,這類型的街屋蔚為風潮,倫敦及愛丁堡也都有仿效的作品。


兩百多年後,巴斯依然是建築人必訪聖地,迄今仍有各國考察團,前來取經。


現在台灣有許多建商推出溫泉別墅,誘惑買氣,但大概沒有人有伍德父子的雄心,蓋出百年都不褪流行的經典建築,甭論一併把整個城鎮的生活環境都包容了!


下回再聊羅馬古浴池和巴斯美麗的橋樑。*


@1:每文年代,均依英國PITKIN GUIDE所出版《BATH》導覽為準。


@註2:本文提及建築形式,參照徐明福所著《英法博物館建築之旅》一書。


延伸閱讀


王子復仇記--巴斯二部曲



街道美學--巴斯三部曲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6) 人氣()



 


腳趾骨折舊傷一直未癒,前幾天下定決心開刀治本。


住院當天,處理好報到簽床手續後,進病房打開行李,將日用品一一拆封。當我從一個綠色的百貨公司提袋,取出備用拖鞋及水杯時,突然掉出來一片紅色小塊,撿起一看,原來是裝有平安符的小套袋


套袋上的金色印刷字早已磨褪,依稀可辨認「玉天宮」字樣,想不起來何時求過這麼一個符,而且打包時,也不曾見過這個小物的蹤跡。發現平安符的提袋,是從回收箱信手摸出來的,可能是某一年春節參拜時帶出門過,平安符卡在夾縫間,忘了取出。


就當是神蹟吧,多麼美好的巧合!雖然是小小補骨手術,仍然需半身麻醉、住院兩三天,忐忑難免,而飛來平安符,彷彿天意祝福。


翌日,從開刀推出來四、五個小時後,麻藥效果猶在,伴隨輕微的暈眩及嘔吐感,躺在病床上,無論張眼闔眼,總在半睡半醒之間。


突然,手機鈴聲響起,反射性順手抓起來接聽,話筒傳來軟軟甜甜的童音。


「媽媽,妳有沒有好一點?」女兒剛放學回家,迫不及待來電慰問。


「有,妳不要擔心,趕快去練琴、寫功課吧!」母親的叮嚀總是亳無創意。


「媽媽,」女兒猶豫了一下:「你有沒有收到我送給你的小禮物?放在綠色提袋的?」


………


煞時間,完全明白這是一場美麗的誤會,,紅色平安符不是神蹟,也非天意。


我無法想像,一個十歲的小女孩,怎會有這樣的心思?!


女兒怕黑怕鬼,從小即常夜夢哭醒,試過陪睡、開夜燈,睡前講溫馨故事,開解鬼怪無稽的道理,甚至連民俗收驚都嘗試過,效果總是不彰。


後來想到「神力法」,先跟她講一些菩薩、媽祖救世濟人的民間傳說,趁著春節陪長輩進香的機會,幫她求平安符。求回的符袋,讓她親手放進枕頭套。


「無論睡夢中遇到什麼,法力無邊的菩薩、媽姐,都會擊退鬼怪,保祐妳的。」小女孩似懂非懂地接受母親的神力論。


說也奇怪,從此女兒大幅降低夜夢的機率,應該是心理安定的因素居多。只是我這糊塗媽媽,經常在換洗枕套忘了先取出平安符,好幾次讓符袋在洗衣機裡載浮載沈。


舊符毀損,再求新符,女兒枕套裡總保持一個平安符,度過夢中驚險時刻。


想到小女兒,半夜起床,忍住她最懼怕的黑暗,把她唯一擁有的「法力」,偷偷放進我預先置於客廳的住院行李中,忍不住淚水奔流。


平安符,是女兒的心,也確是上天恩賜的美好奇蹟。


躺在病床上,親筆數語,以為見證。*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


一樣的夏日黃昏,三場不同的宴會,多重體驗的心情。


水面波光粼粼,橙雲飛霞,微風習習,塔橋、倫敦塔、國會議院大笨鐘、宛如水晶子彈的瑞士再保大樓,都在霧色中漸漸隱去……


此情此境,任誰都想端杯香檳,輕鬆享受河濱野宴。


老實說,唯一不夠襯景的是,倫敦太陽極少露臉,所謂「晚霞」,要有一點想像力。


@二戰硬漢變身愛之船


第一場邂逅,發生在老軍艦。


建於1938年的貝爾發斯特號(HMS Belfast),是最後一艘配備傳統大砲的戰艦,二次世界大戰及韓戰期間,持續發威。退役後,泊在塔橋旁的泰晤士河畔,當作博物館。


已經不開船的船長,一身帥氣的海軍白,站在甲板送往迎來。曾在海軍服役的外子,湊進聊了幾句軍旅話題,兩個大漢莫名其妙的仰天大笑。


男人很奇怪,無論白種、黃種、黑種,一聊起服役生活,全部都只變成「兵種」。


HMS設備俱全,艦橋、引擎室、廚房、洗衣室、醫務室、下層甲板的船員起居室,悉如往日,甚至還保留了一些完全沒有標籤包裝的錫鐵罐頭,讓人對當年海上餐點充滿想像。


參加戶外教學的小童軍,在四五層船艙爬梯,上上下下,一會扮軍醫,一會兒又在駕駛艙模擬船長,戰艦變成大玩偶。



HMS號下午六點才結束參觀時間,但五點多,就有宴會公司進場準備布置了。白天當博物館,晚上又出租作為宴會場地,一魚兩吃,真會算啊。


布置場地的人員很低調、安靜,盡量不干擾仍未離艦的遊客。


大盆鮮花往甲板那麼一放,加上海軍白船長笑容可掬,瞬間便透散出悠閒的渡假郵輪氣氛。


我們路人甲、路人乙,雖然無緣與宴,油然充滿期待。


@倫敦之眼的高空Party


信步泰晤士河,很難不看到「倫敦之眼」摩天輪。



這座高135公尺、每秒僅移動0.26公尺巨輪,是倫敦紀念千禧年的代表作,結合了水力、太陽能,以及精準計算的風力、工程力學,本來打算2005年就拆除了,由於遊客熱愛,已成不可或缺的地標,不但沒拆除,還繼續讓背後老闆英航公司,大發利市。每張票13英鎊,無時無刻都在大排長籠,不想賺也難。


重點就在「大排長籠」,即使票價所費不貲,我們一家四口仍然興致勃勃地當乖乖龍,一邊等,一邊仰望全透明的蛋形艙緩緩升空,真是酷啊。



就在「充滿耐心等待」的當口,突然由工作人員開道,引進一行華麗隊伍,衣香鬢影,男男女女,全著正式宴會服,活像從國宴出場似的,直接插隊登上第一順位蛋形艙。


哇噢,是什麼重要人物可以「不用買票、不用排隊」?敢情是英國招待國賓?


定睛一瞧,隊伍中有人手執旗標,旗幟上秀出「Amway」。


搞半天,原來是安麗直銷公司的宴會,那些穿禮服的貴賓,肯定都是那一國什麼鑽石級直銷業績天王夫妻檔。


我對安麗沒有偏見,對直銷也不反感,但是公然妨礙其他群眾排隊權利,只為滿足直銷幹部的成就感,令人不敢恭維!


這很像某政要為了回家吃午餐,要警車開道,讓路邊塞成一團。別人的時間不是時間。


平心而論,想到上摩天輪上開Party,真是高明的點子,在倫敦國會議院的頭頂上喝香檳,誰不快哉!


自己可以快活,但不能不管別人死活啊!若是搞包場,或是在非營業時間開Party,如同HMS的夜間宴會一般,沒人會說話啊。


或許,安麗想搞的,就是滿足績優員工的「特權感」吧。


人,一輩子爭的,可能就是「不排隊的權利」,但不排隊要有服眾的本事,否則,只想讓人想丟雞蛋而已。



安麗Party艙,剛好在我們前頭,給他們拍了很多張,有嫉妒也有不爽。(見篇首照片)


@沙丁魚人來瘋


周末泰晤士河上,客輪如織,而且每輪必宴,不知倫敦人平常是不是悶瘋了。


只要你站在固定的定點,向郵輪揮手,立刻有一堆瘋子回應。


最誇張的一次是,我站在貝爾發斯特號甲板,舉起相機,想拍對岸風光,一艘正在開Party的客輪馳行而過,哇塞,人滿為患,成堆密密麻麻西裝族,摩肩擦踵,怎麼玩啊?


這些老兄一點都不介意人擠人,瘋狂的對著你招手,有人還飛吻哩!



都會客,看似獨立,其實最怕落單。


不管約會的人對不對盤,挨在人群中,心裡便踏實了。


或者說,無論大宴小宴,只要不惹人厭,就是宴宴好宴嘍!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

 


我喜歡上傳統市場買菜,雖然不如超市乾淨、方便,卻充滿現代Web2.0的精神──互動、分享、去中心、交流。超市沒有人會教笨媽媽怎麼燒菜,也不會有老闆教你如何挑選好西瓜;看順眼就少收十元,或者多送兩把葱。老市場人治色彩鮮活,充滿了生命力。


倫敦波若市場(Borough Market),也是這麼一個有意思的地方。想要前往,搭黑色北方線(Northern)地鐵,在倫敦橋站下,走路不到十分鐘就到了。


這是一個超過兩千年歷史的假日農市(註1),每周五下午及周六整天開放,食材新鮮、便宜(相對於英國物價),手工私房食材特多,聽說有不少大廚,都會親自來這裡採購。


@吟唱歌劇的果汁販


步行趨進市場,遠遠就聽到詠歎調的清唱,男中音清亮厚實,十分動聽。本來以為是運氣好,碰到古典野台劇開演(註2);湊進一看,才知是賣果汁的小販,利用自己的美聲,招徠買氣。



在人聲雜沓的菜市場聽歌劇,難免有空間錯亂之感。一時神迷,掏出2英鎊(120元台幣),向唱歌劇的老闆購買一杯現榨橙汁──呃,還是當白聽的的觀眾就好,那杯果汁超酸的。


@香Q軟嫩現烤扇貝


所幸下一攤就遇到很正點的海鮮攤位,2/3個巴掌大的扇貝,鮮貨1612英鎊,真的不貴。但旅人又不可能真的買回去做菜……。這家攤商比較有腦筋,弄了一套簡單的燒烤工具,現場烤給你吃,三顆一份,索價4英鎊。



既來之則安之,就算貴也要打牙祭。我們一家四口點了四份(16英鎊,將近台幣一千,的確是高貴的路邊攤),沒座位,站在市場邊,不太文雅的吃將起來,沒想到滋味超級鮮美,香氣濃郁,貝質軟Q有咬勁,佐以鋪盤的炒培根碎丁和豆芽菜,分外對味。雖然離開倫敦四個月了,到現在十歲的女兒(她原來不愛吃貝類食物),一思念波若的烤扇貝,嘴唇便嘖嘖作聲,彷彿留有餘香。


@食材就是豔色享受


扇貝愈吃愈餓,但價昂,只有換項吃。現場還有不少販賣現做漢堡的攤位,兒子跟他老子各買了一個,但從他們的表情看來,仍然是台灣的麥當勞漢堡獲勝。



怎麼回事?這兒分明是有名的美食市場啊,為什麼東西大部分不夠好吃?重點來了,它的名氣是成為美食之前的「食材」,不一定是美食本身。


趣味的重點當然也在食材。




有的攤位只賣橄欖,各式各樣醃料製成的橄欖,可以因應不同菜色配料需求,散裝購買;也有各色手工巧克力磚,堆得像一座小山;還有生鮮蔬果,色艷繽紛,不買也成就視覺享受。



另有人販賣自家果醬、蜂蜜,還布置家庭花園餐桌,製造買氣氛圍,好像有很多瑪莎史都華躲在後面哩。



@倫敦中國城,廚藝一流


談平民美食,英國通常榜上無名;但波若市場路邊小食,別具風味。另個值得一提的是距離皮卡迪利圓環(Piccadilly Circus)不到十分鐘路程的中國城,餐館集中,競爭激烈,廚師都很講究火候。我們一家人五天內換了五家館子點菜,味道竟然都不錯,有幾道家常菜,尤令人深刻,像是梅菜扣肉、手撕雞、星洲炒米(粉),套句13歲兒子的話:「媽,怎麼搞的,這是英國耶,怎麼做得比台灣館子還好吃?!」

美食之所以為美,有時就是因為意外的邂逅吧!*


 


1:波若市場歷史久遠,從羅馬人來此之前就是市集所在.


http://www.boroughmarket.org.uk/aboutus.html


2:有網友曾為Borough Market的野台劇拍下美麗的照片。


http://blog.pixnet.net/post/haofeng/634775


 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6) 人氣()



(圖片來源: www.cheonggyecheon.or.kr


不論團客、散客,來到首爾,沒有不被抓去清溪川參觀的,韓國人談起它,眉飛色舞,彷彿這是一條世界上最偉大的河。


可是真的走到清溪川了,看一眼,沒啥感覺。


小小瘦瘦的河道,沿岸完全人工的的建設,乾淨清爽有餘,作為帶狀市區型親子公園,確實稱職,可是要說它有多麼美,我真的沒有慧眼。


但是,首爾清溪川復建工程,不是只有老韓賣瓜,幾乎是世界性叫好。


2004年,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獎;


2005年,哈佛大學21世紀綠色開發範例研究;


Discovery專題報導;


美國、日本、新加坡、中國、台灣,紛紛前來取經……。


我再說這條河看起來不怎樣(至少,真的沒有塞納河漂亮),大概會被亂棒打昏。


可是,到底偉大在哪裡?


@美國車不敢過橋


K了很多資料之後,再回想十月初秋那天下午,在溪畔被河中噴泉弄得滿頭髮霧,


彷彿微風吹過,心頭輕輕顫動了一下。



清溪川是條自然溪流,六百年來時而因雨泛濫成災,朝鮮王朝時代就常修濬;近代人口暴漲,污水排放堆積,變成都會病源溫床,愈整頓愈拖累經濟。



(50年前的清溪川http://cheonggye.seoul.go.kr/tchinese/main.jsp


1958年,韓國政府決定把它覆蓋起來,河道變成馬路;1967年又搭建高架橋,橋下雜貨商店及攤販群聚,是個熱鬧但並不高檔的商圈(註1)。


路面下陰暗潮濕,即使部分河道乾涸,依然是老鼠大本營。地面下盡是腐蝕的混凝土和生鏽的鋼筋,無數車輛在上面通行引起強烈震動,大家都在猜什麼時候會坍塌。此外,地下空間沼氣充斥,猶如不定時炸彈。美國大使館還一度密令所屬車輛,不得通過清溪川任何橋面。


@瘋狂夢想家競選市長


1999年,一位卸任的韓國國會議員,李明博,剛從美國擔任華盛頓大學客座研究員回來,在美期間考察了波士頓的大挖掘計畫(註2),他腦海裡就想到清溪川。


少年時代,李明博只要有時間就去清溪川閒逛,在汽車喇叭和排氣煙塵中,找二手書店的參考書,看看舊貨店有什麼重組的電晶體收音機可買,那時候清溪川是個充滿希望的地方。許多長於這裡的貧困學生,後來變成大企業的CEO,或者政治家。


可是清溪川幾十年來都不改變,充滿生機的商圈變成落後指標,隨著他們的創建者老去了。


每個都市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河,一種共同的鄉愁,而清溪川還是清溪川啊,只是被埋在地下而已。「能不能再有一條希望之河?」李明博暗暗發願。


復建河川,需要財務、工程、土地、交通、警務各項配合,不是都會首長,根本不可能號令於一,於是,他決定競選首爾市長。


這位瘋狂的夢想家,遂以復建清溪川為政見,2002年當選首爾市長。


@安頓人心才是大工程


大家後來知道的故事,都是他如何克服萬難,專家評估要六年的工期,他在兩年內完成云云,然後復原的新河多麼美麗,野鴨、蝴蝶共舞,情侶聽風、親子戲水……。


然而,真正精彩的地方不在清溪川的表面,而是背後安頓人心的大工程。


首先要安頓的,是全體市民的心。


「拆掉每天17萬台車流的高架橋,全市會不會陷入交通瘋狂?」


李明博當選的票數才五成,也就是說還有一半的市民其實是反對復建案的。他一方面作交通影響評估報告,另方面打心理戰。


他先開放讓市民參觀原有地下空間,又招攬義工做解說員及維護參觀安全。有人看了激起懷舊之情;有人則對危險、髒亂的環境更有切身的感受。


復建工程僅5.8公里,卻設計了22座橋樑,無論步行橋、車行橋,一律上網開放由民眾票選命名。



於是東大門附近橋名「永渡」,取自端宗返鄉前與妻子宋妃離別的地方;「晨橋」則代表早市活力與享受步行的橋;外觀像蝴蝶飛舞的橋,被命名為「蝶翅橋」……。


另外,李明博由柏林圍牆塗鴉得到了靈感,召募了兩萬個市民家庭參與建橋,讓他們把心願畫在磁磚上,燒好後砌於沿岸牆邊,變成「願望牆」。


於是,市民漸漸都和復建工程發生了期待和感情。


最了不起的,也更困難的,其實是安頓商家和攤販的心。


@商人也重新學習


當初,有多達22萬的清溪川商人攤販集體反對復建,抗議示威,要脅自焚者,所在多有。李明博用的完全是理性軟處理。


他把參與工程的公務員分為商人組及攤販組,不捨晝夜,不斷說服、溝通,為他們計算開工期間不能營業的損失,以及復原完成後可能帶來的高收益。


商人小組總共拜訪商家4200次,解決案件多達一千件以上。公務員自動把上班時間從早上九點變成八點半,辦公室裡還擺了牀過夜。


重點是,首爾政府不提供任何拆遷賠償金。因為所有的經費都用在工程了。這件事在台灣肯定是Mission impossible!


可是,總不能一點回饋都沒有吧?


開工期間,市府另建移居區,讓商家重新營業。


只要能提供學籍證明者,也都發給商人子女獎學金。


此外,公務需用的過節禮盒、其他地區賑災用品、市府消費品,都跟清溪川商家購買,確保他們的生計。


可是那麼多家,跟誰買呢?


市府調閱報稅資料,誠實繳稅的優良商家,作為優先交易對象。可是搞笑的是,過去這些商家,沒幾個誠實報過稅,或者根本不當一回事。


但市府打算以簡式合約採購物品的消息傳出後,商人開始坐立不安,四處奔走,為的是學習會計和基本稅務知識,商家漸養成報稅習慣。


李明博目標是---幫助自救的人。


整個復建工程,從李明博未當選市長就開始計畫,當選後又緊鑼密鼓嚴密布局(連開會都規定幾點幾分開,幾時幾分散會)一年才開工,真正的工期,兩年零三個月就全部完成了。


@清水潺流,遇見人文流動


200561日,清溪川通水,101竣工典禮。同年812日的東亞日報報導,重新流動的清溪川水,讓沿岸溫度比附近市中心低3.6度,(復原前則比首爾均溫高出5度)。


曾經只有老鼠和野貓野狗的清溪川,現在有游魚,翠鳥也來了,蘋果樹、野瓜苗都見生長。


這不只是清水潺流,也是人文流動。*


*李明博於2007年12月19日,當選南韓總統



1:關於復原清溪川,網路及各種書面資料,數據差異很大,本文所有年代、日期,均以首爾官方網站,及李明博自傳(1%的可能,達觀出版)為基準。


2:波士頓大挖掘計畫───拆除橫貫市中心的高架橋,以地下道路取代,路面則建設成為綠地公園。


圖:青溪川復原前



川水復原後的市民活動(下)



http://cheonggye.seoul.go.kr/tchinese/main.jsp


延伸閱讀:


文化創意一條街



韓國藝術村


坡州出版城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