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柴新裝,幾乎成了文創風格的主流。
紐約市政府把高架輕軌廢鐵道,改建成帶狀形的空中花園,少見的親民創意。

Newyork_Highline_1
舊建築新生,經常被設計者投射太多個人的高格調,希望表達有深度的故事。但紐約High Line一點都不想做作。

Newyork_Highline_2  
爸爸媽媽可以帶孩子來玩水,情人想要有FU又不花錢的約會地點,老文青希望在大自然的空間風簷展書讀.......,
High Line給舞台,所有人都能自己擔綱演出。
奇妙的是,周邊的建築主動跟著走文創風,連圍牆都想和空中花園連為一體。或許,"成為行人眼中的一幅畫",已是鄰近屋主的共同期待吧。一笑。

  Newyork_Highline_3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





移居海外30年的表姊夫,一有機會返台,必定到忠孝東路216巷的「東區粉圓」報到,吃上一碗滿料的碎冰,這是他的台灣味。




NCIS影集的男配角狄諾佐探員,劇中個性浮躁捉狹,但一提及兒時與母親在曼哈頓42街電影院消磨的時光,心緒瞬間轉為平和靜好,那是他的童年味。




月前美東漫遊,客宿曼哈頓中城多夜,來回不只走七遍的42街,一再經過布雜建築式的中央車站和紐約市立圖書館,突然發現,這條街也變成我最想念的紐約味了。




布雜(Beaux-Arts),中文由外語直接音譯,但又布又雜,到底是啥意思?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。是拼布雜燴?還是誇張的裝飾?




簡單來說,泛指一批18801930年間所建造的歐美知名建築物,又被稱為美國文藝復興風格,因為這些作品都由一批留學巴黎耶果藝術學院(Ecole des Beaux-Arts)的美國人所完成,他們雖受耶果訓練的影響,但同時也保有自己的創新精神。




布雜建築及其工序,通常有幾個特徵:




1、 具有宏觀性的計畫型建築。




  (耶果的學生都要能設計「殿堂」,並得操作大型計畫)




2、 建築師極擅長以繪畫來表達設計概念。




  (耶果以教授的藝術工作室,作為上課地點)




3、 帶有新古典風格的門面。




4、 內裝華麗,裝飾性強,常利用大量的壁畫、雕塑,細微處的設計也不放過。(工班需有藝術工匠團隊及數量可觀的繪圖師參與)




5、 建築師雖受羅馬文藝復興藝術的陶冶,但學校訓練採折衷主義,強調「美」的重要性,高於根源性,所以在1900前後,歐美城市美化運動階段,設計案特別受到青睞。





布雜建築具有看似傳統,卻不按牌理出牌的迷人個性,無怪乎中央車站和紐約市圖,都是電影中百拍不厭的取景點。





中央車站今年適逢落成百年,其間因為老舊一度被考慮拆除,還好是當時的第一夫人賈桂琳力主保留,否則42街必然魅力大減。




車站大廳天花板以星座圖構成,但星座位置和我們所悉方向相反,據稱是建築師懷特華倫(White Warren)用上帝看向凡間的視野所設計的。


 




車站裡除了商店,還有生鮮超市和餐廳,後者在二樓開放空間,可避開人潮,又能享有車站挑高的舒敞,很有FU.





紐約市圖一進門,大理石壁面、環梯,裝潢氣派風華,形似巴黎歌劇院,只是濃粧淡抺的差別而已。不過,多數遊客和我一樣,都是衝著三樓瀏覽室來的。





如果蘇活區是紐約的趣味,這個壯觀瑰麗的讀書空間,肯定是紐約客的幸福。




天花板的雕飾、壁畫,像凡爾賽宮般華美,但奢侈的挑高空間、拱型大窗,一排排的橡木桌,古雅的銅罩枱燈,又經營出一片安詳靜謐的閱讀氛圍。





我尤其喜歡二樓扶欄邊的閱讀架設計,若從書櫃抱下來一本厚重的精裝書,不用捧著等手酸,隨手便可無重量展讀。果真是愛書人的小確幸。





市圖外的布萊恩公園,既是圖書館和繁鬧周遭的緩衝空間,也是音樂會、時裝秀喜用的場所。




圖書和時尚同場加映,真的很紐約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42街位於曼哈頓中心,西42街和第七大道、百老匯大道交口處,既是跨年狂歡地時報廣場,也是各種音樂劇劇院的集中帶;



42街正中央,東421號,便是台灣駐紐約代表處所在地,精華地王,台灣經營對美關係,連辦公地點都這麼講究,確是下了重本。




再往東走,與第五大道交會處便是市圖,續行兩個街區即是中央車站,再過一個街區便是克萊斯勒大樓了。




克萊斯勒大樓裝飾藝術風格強烈的不锈鋼塔尖,創意源自一款汽車的冷卻器蓋子和輪胎,各類遊記已重複編寫,不再贅述。不過,此樓雖非紐約最高,也不是最老(83),我卻能肯定它是紐約最顯著的「背景」,無論白天、黑夜,都非常搶目。




本市玻璃帷幕大樓特多,反射來反射去,很容易形成三稜鏡效果。滯美時,我住進克萊斯勒大樓「很斜的對面」---威斯汀飯店,房間座落在沒有View的位置,根本看不到大馬路,只面側窄巷,竟然也能很清楚的看到克萊斯勒塔尖風光,真是小驚喜。多虧隔鄰帷幕大樓的折射,製造出「借景」的效果。




本樓大門也很有型,塔尖的變型設計,好像彈一首鋼琴組曲,總要來一段變奏,主旋律(塔尖)的音韻,反而更為突出。





晚上此樓也打光,但因塔尖材質及設計獨特,辨識度極高又美,個人感覺比帝國大廈性感多了。旅美期間,從他地走回旅館,遠遠看到克萊斯勒大樓,就有「心頭定」之感。(見篇首照片)




厲害的建築師,其實也是空間規畫的心理醫師吧。





42街東行到底,東河邊上就是聯合國了。門前一大排壯觀的「U-Bike」,還以為撞回了台北。雖然整齊的腳踏車雲集,也有「數大就是美」的效果,但如果這個騎乘點供應的自行車,可以呼應那排萬國旗,會不會更有意思?




雅虎封館,七年情斷,留下最想念的紐約42街,輕輕的告別。 




 




 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雅虎情斷,新家該落戶痞客邦還是咕狗呢? 還在想.....
我在哪兒,那裡就是家吧.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


沒看百老滙的音樂劇,不算去過紐約;不曾在曼哈頓享用早午餐,也別說你當過紐約客。




早午餐—Brunch,原來不過是賴床的上班族周日晏起,遂將兩餐併一餐的傭懶享受,但是被影集慾望城市那四個敗家女人,炒成社交時尚,搞得紐約旅遊,也非得Brunch一下不可。




朋友帶路,我們在上周日來到曼哈頓中城西44街開葷。還沒抵達預定餐廳,沿路已是一片Brunch風光。就像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後巷的火鍋店一樣,這裡的早午餐店也有「集市」,每家都大辣辣地佔用人行道,擺設露天雅座,一眼望去,很有巴黎香榭大道的Fu





朋友選的這家名店,侍者都穿pink T,他們都是公開出櫃的帥哥,



但餐廳氛圍簡約優雅,女性或者家庭顧客上門,也覺輕鬆自在。





紐約的經典早午餐,必備三元素:1、馬芬蛋糕;2、淡酒;3Benedcit班尼迪克蛋變化球。





以前從不覺得馬芬蛋糕有什麼好吃,影集實習醫生(Grey’s  Anatomy)那位金髮女配角,情緒一低潮就烤幾盤馬芬蛋糕出氣,對它印象不佳。但這裡的馬芬小巧精緻,體積比一顆鵪鶉蛋大不了多少,試試又何妨?




沒想到入口十分驚喜,表皮略帶酥脆,糕體緊實彈牙,甜度也適中(紐約甜點幾乎都是甜死人不償命),還有淡淡香氣。原來做得好的馬芬,可以這麼有質感!




平日不愛蛋糕的兒子,一口氣吃了三顆(同桌友人讓食的啦)





「紐約人的早午餐,喜歡先來一杯淡酒,」朋友說著,主動幫我點了一杯香檳加橙汁的飲料。初飲有點柳橙沙瓦的滋味,再飲後勁發威,臉頰飛紅,一陣眩暈,還不到半杯我就投降了。




主菜有十幾種選擇,如果不吃鬆餅、三明治類,其他都是班尼迪克蛋的加料版。





此蛋基本工法就是三層塔,上層水煮蛋,中層各式餡料,下層馬芬蛋糕。我吃朋友建議的蟹肉餡班尼迪克蛋,



兒子選中層夾醺鮭魚的,女兒則挑加州風的主菜,酪梨+磨菇煎蛋。





我喜歡無論選那一種主菜,只要有蛋,多會搭配Mixed greens(綜合綠色生菜),一配起來就是親切可人的鄉村風擺盤,把紐約的疏離、混亂,全都拋到店外了。




我這盤Crabcake
benedict
,雖是朋友的最愛,風味亦佳,但鹹味稍重,個人覺得兒子點的醺鮭餡班尼迪克蛋更好吃。




紐約Brunch是一項CP值很高的旅遊經驗,即使加上兩成小費,每人均價25-30美金左右(搭船遊港灣、市區觀光不下車巴士,一人都要30美元以上),重點是以輕食為主,風險低,即使口味各異,也不會踩地雷。另外還可充分領略紐約客的生活興味,十分有意思。





用餐當口,紐約豔陽高照,至少攝氏30度以上,但歐美老外都選沒有空調的前庭(人行道)及後園的開放性座位,亞洲人則偏愛室內雅座。紐約行前,美國同學一再交代,再熱都別撐陽傘,以免貽笑大方,看來果真不假,老美也未免太愛曬了。




我們這家早午餐店名「44  1/2」,挺性格的。它真正的住址是曼哈頓中城西44626號,和1/2沒有必然關聯,但「1/2」這個數字,在紐約有一種隱性的反骨意味。





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貝爾福街(Bedford St.),有一棟全紐約最狹窄的樓房,硬是加蓋在兩棟樓之間的窄巷中,由於左鄰右舍門牌早已既定,它只能以75 1/2號為住址。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,這座小樓曾為蜚聲全美的雙性戀女詩人米萊(1892-1950Edna St. Vincent Millay)居所,她曾有「蠟燭兩頭燒」的名句(My candle burns both ends),由於崇尚波希米亞式的生活,素來被當成叛逆文人代表;而1/2的門牌,自然瀰漫著心照不宣的自由主義精神。




這家441/2性格到連洗手間都沒有任何標識,顧客得自行判斷方位,也不分男女廁,看看那個門外有人等候就是了。但是廁所外又很貼心的擺放十幾張等候座位,裡間則布置和制服同色系的粉紅色鮮花,讓內急也變得優雅。





紐約的早午餐,有氛圍、有型男、有美食,有熱門影集的時尚感,還有耐人尋味的裝潢和店名,「Brunch」一詞,在這裡既是名詞,副詞,也是不折不扣的動詞吧。*
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


五六月的普羅旺斯,鷹爪豆萌黃燎原,一柱柱花莖向上散發,那種劃破天空的氣勢,有如原野間湧出的春光盛宴。





有一回玩精油抓周,我抽到的一瓶含有鷹爪豆和銀合歡的複方精油。芳療老師解讀,這瓶象徵兒時的傷痕久未修復,雖不傷身,但總隱隱作痛,需要「像朋友陪伴」的精油,慢慢療癒。




這種像塔羅牌占卜的精油遊戲,聽眾很容易自行對號入座。誰的兒時沒有兩三件傷心事啊?




先不較真療癒效力,它的香味的確迷人。以酯類為主要基調的鷹爪豆,被調香師形容是橙花+葡萄的氣味。不論是據稱的療效或香味,直覺都是溫良可人的白雪公主型,所以在普羅旺斯初見「廬山真面目」,還真的嚇到,文雅一點的形容詞是「驚豔」。



沒想到它生長形態竟是如此恣意燎原、自由奔放,很像欣賞一向端莊內斂的梅莉史翠普演出<媽媽咪呀>,心想:她怎能演得這般瘋狂有勁?





野地裡聞到的花香,比精油氣味再輕雅一些,即使站在花海間,也像隔著一層薄紗吸嗅。別名西班牙茉莉的鷹爪豆,馨香比起茉莉一點也不遜色,還有一點點「熱情」感----這不是我此地無銀三百兩,因其芳香成份含有微量的酚,所以前調才剛聞到茉莉香,後調感覺有一點熱度。




在普羅旺斯現場植物教學的溫老師提及,取鷹爪豆花瓣製浸泡油,用以按摩,具有愛情油效果---無愛引桃花,失愛復心情。




一聽及愛情用油,女團友都像發了瘋似的辣手摧花,行過之處,秋風掃落葉。所幸野生鷹爪豆滿山遍野,採之不竭。





既是朋友陪伴型精油,也能作為招徠愛情用油,鷹爪豆也太千手觀音了吧?




普羅旺斯歸來後,很認真做了功課。以上二說,雖有誇大,但也非無的放矢。




鷹爪豆芳香成份以酯為主,另含有微量酚、芳香醛、倍半萜烯、辛酸。酯類具溫和香氣、抗痙攣;醛能平撫中樞神經;酚類則可激勵免疫系統;倍伴萜烯具消炎、安撫皮膚功效;辛酸有協同功用,可啟動下視丘、攝食中樞,開眼開胃。




以塔羅牌觀點來演繹以上化學成份,可以理解為:鷹爪豆精油可助人走出「自閉」生活,感受世界的熱度,並產生積極開朗的感覺。簡言之,黑白人生變彩色啦。如此人際互動轉為溫暖和暢,易與愛情結緣,也不算無稽之談。





其實,在旅行的心情上,一大片鮮黃的花海,很容易讓愛侶產生相守相依的情愫。普羅旺斯常見銀髮夫妻在鷹爪豆叢間嬉遊、取景,好一幅「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」的畫面。這時你自然會明白,愛情不是燃燒,而是守護。




不過,比起愛情,鷹爪豆「親密朋友」的特質,更為迷人。




普羅旺斯鷹爪豆產區與薰衣草重疊,花期卻更早,春天就開始冒花芽了。當地蜜蜂都先吸飽鷹爪豆花蜜後,才移往其他地區採蜜,所以普羅旺斯生產的各類花蜜,都有一點鷹爪豆的香氣-----所有蜂蜜的味道都有它,不就是親密朋友嗎?




我在當地試聞過薰衣草蜜,並下手買了歐洲栗花蜜及冷杉蜜,前面兩種,真的都有淡淡的鷹爪豆底韻,冷杉蜜有木香凝結感,較不易判別是否混合了鷹爪豆的香氣。





話說旅法時貪念一起,摘了一堆鷹爪豆花回台。摧花忘情,沒有計算是否來得及利用當地陽光曬乾。泡油前,自以為聰明的用烤箱微烘脫水,接了一通電話沒顧好烤箱,一盤美麗的落英全被我烤焦了。事前已誇下海口要分送朋友愛情油,現在只好低頭當烏龜。





還好,無油但留香。那片大地春光的香氣,常駐在心底的花田了。




延伸閱讀:野地花魁,普羅旺斯虞美人




延伸閱讀:普羅旺斯,菩提樹
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

















1260911日,科隆大教堂的首席建築師傑哈德(Master Gerhard),忽從未完工的教堂鷹架跌落身亡。


他正埋頭於建造最接近上帝的聖殿,但這一次,上帝沒有伸出援手。




傑哈德生前為了這座前所未有的人間聖堂,發了瘋一樣拼命。光是兩座塔樓的設計圖,就用罄四公尺半的羊皮紙,朋友問他:是不是忘了自己不會長生不老?




他想設計一座全世界最高的教堂,在當時教堂建築多受羅馬及拜占庭式影響的年代,傑哈德執意引進革命性風格,內觀不受石材的限制,反向利用石隙間的光線,製造飛揚的、細長線條的、既莊嚴又壯麗的效果;外觀則有富麗精工、高聳入雲的尖塔,宛如奮力接近上帝的搏命演出。這種歌德式的、純粹的聖崇,正是傑哈德心目中的天堂藍圖。





這樣一座全新的設計概念,逢人便熱情解說的狂勁,讓純樸的科隆市民,對這位首席建築師,既崇敬,又畏懼,他們開始覺得他必定有神奇的力量,建設中的新教堂,可能正是魔鬼作品。以至於他的深夜墜樓意外,被傳為撒旦惡力之作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



聞名全球的現代科隆作家法蘭克薛慶(),則在七百多年後大膽推測,傑哈德之死,很可能是當年政治鬥爭下的犠牲品。




13世紀的科隆,歐洲工商業重鎮,富商巨賈雲集,以貿易商業長才知名的科隆市民(當然,貴族居多),為爭取城市自治權,正與當時的「執政主流」科隆大主教,展開一連串的明爭暗鬥。




鬥爭需要緩衝帶,對西方世界來說,抬出上帝當和事佬一定靈。建造一座空前絕後的宏偉教堂,自然是執政與在野兩造的共願




1248年,傑哈德被委聘為科隆大教堂首席建築師,召來一批熟悉新建築風格的石匠團隊。貴族大力捐輸,教堂也發行贖罪券籌募建築資金,與貴族、富商及主教均交好的傑哈德,左右逢源,得以大展長才。




不幸的,所謂共願,在陰錯陽差下,變成了共業。




傑哈德一向堅守中立,不曾參與任何政爭,但他那群貴族好友,在推動政變前夕,惟恐與主教也交好的傑哈德走漏消息,不惜買兇暗殺。




革命很難一次成功,科隆市民直到1288年才取得獨立自治權,大主教遷至波昂。但比起傑哈德留下的未竟偉業,政治相對輕薄。此後再經過六百年努力,科隆教堂方才大致完工。





如今各處修繕、增建工程,依然得見。遊客可從地道入口登塔,感受傑哈德的才華與遠見。






一位石匠出身的建築師,奠定跨時代不朽建築的基礎,肯定是「我的志願」美夢成真版。但死於非命的傑哈德,是否甘心領受如此這般的真實人生?





我無法穿越時光隧道,向傑哈德問個明白,但可以肯定的是,留下那麼偉大的作品,人生也不枉了。




2012年的最後一天子夜,為一年前的格文寫續集,遙想傑哈德,怨自己半生無成,自慚形穢。寒夜孤燈,不勝懊惱。




抬頭瞥向窗外,忽見鄰家猶有未拆卸的聖誕燈飾,在黑夜中明滅,讓我想起一件往事。




小學時代有位弱智男同學,在沒有特教班的年代,每逢段考,自然都是班上的最後一名。小六時,我無意間發現他連自己的名字都寫錯,主動請纓幫他課輔。




這位同學出身養豬戶,課後都要幫家裡餵豬,身上永遠有一股難聞的怪味,師生自然避而遠之。我已經忘了當時為何那麼「勇敢」,願意天天教他功課,但猶記成效不彰,屢屢徒勞無功。教學不得法,兩人還會吵架。但最後雙方協調出終極目標--「考卷上的名字一定要寫對吧?」。




我記得他握筆吃力畫面,記得自己一再忍住捂鼻衝動的心情,也記得他終於寫對名字時,臉上憨厚的傻笑;還記得他畢業考成績首開先例,得到倒數第二名。




小學畢業後再無往來,但聽說他沒再升學,沒幾年還討了一房媳婦。


中三那年,有天放學回家,家人說有人送來一件指名我收件的包裹。打開看,原來是一盒聖誕燈飾,還附了一張小卡片,只署名「林XX」三個字。




我不知表達能力有限的他,經過什麼樣的轉折,才把禮物送到,但我知,這可能是這輩子所收到最難忘懷的禮物。




一顆簡單的、純粹的,青青子衿的暖心。是我的,也是他的。




當我們自以為善心濟世,造福弱眾,被救贖的,其實正是自己。




我們無法預知死亡紀事,傑哈德自然也不能以可能死於非命,來決定是否從事所愛的志業,但投入建設聖殿的過程中,上帝或許早已作功德迴向,給予心靈飽滿的大禮。





自問庸碌半生,無傲人之才,不可能因心嚮往之,突然奮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大業。所幸,曾經有一顆溫暖的初心。不論年歲,不計能力,只要願意,就能回溫。




我在科隆教堂沒有得聖殿的許諾,但幸運的,在記憶中抱回暖心,笑看未來。




2013來了。




(註:法蘭克薛慶,處女作科隆911以科隆大教堂首席建築師傑哈德之死的1260年代為背景的作品,後以生態小說》,聞名全球。)


科隆大教堂的前世今生(上)


 


 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









如果沒有薰衣草,虞美人就是普羅旺斯的花魁了。


每年五、六月間盛開,全賴春風吹又生,不用人栽。





她可以自成一片紅色花海,或者獨秀於石牆。有時在橄欖樹下悠悠一朵纖柔,有時就在碎石子路正中央,無厘頭似的冒出一株豔紅。





虞美人的細緻華美,一點都不像野花。




還是花苞的時候,倒U型垂立的嬌柔,活像芭蕾舞伶下腰的娉婷妙姿。




一旦盛開,四枚花瓣,有如華麗的絲緞,亮澄澄的,在陽光下翩然搖曳,美麗極了。





野花不要採?第一次見到虞美人,很難不受誘惑,花色嬌豔欲滴,摸起來光滑若絲,不據為己有,心癢難耐。想把她一口吞下或加入精力湯也沒問題,只要小心別混入有毒的花心及蒴果就行。這時候你不會羨慕屈原「夕餐秋菊之落英」,因為「日食夏姿之美人」,絕對是南法的風雅啊。




如果上網路爬文,多半會查到「虞美人全株含生物鹼,有毒,誤食會引起中樞神經中毒」云云。虞美人是罌粟科,有毒不假,但花瓣相對安全。根據貓頭鷹出版的藥用植物圖鑑,虞美人的花瓣可袪痰,或為酒、藥著色。在普羅旺斯時日,帶團的溫老師是台灣芳草植物界首屈一指的達人,她指出,少量食用花瓣是安全的。我們大概喝了三、四天含有虞美人花瓣為食材的精力湯,還有團員拿來作為糖蜜原料,沒事。




虞美人也是普羅旺斯傳統的童玩。取蒴果、花苞各一,以蒴果為頭,花苞倒插為身,拉出苞衣裡的紅色小花瓣,展開,就成為小人偶美麗的紅裙了。





我承認,抵達普羅旺斯的當口,薰衣草火力尚未全開,不見紫色燎原,所以視覺有充分餘裕,到處「獵色」。初見農莊牆角幾枝漫不經心的紅色虞美人,真的驚豔。





農莊裡花木扶疏,碩大的玫瑰,爬滿石牆的薔薇叢和九重葛,錯落有致的薰衣草棉和義大利永久花,儘管不太有修剪的痕跡,但很明顯可以感受到園丁施肥、灌溉的力道。



可是那幾朵虞美人,長在借宿旅客經常出入的牆緣,身如葇荑卻花色濃豔,分明是無人經營的野種,硬是一副十足十的家花姿態。




李煜、蘇軾、秦觀、晏幾道等,這些知名的古代文人,都填過「虞美人」的好詞,只惜僅為詞牌名,非為詠花而作。虞美人在中國得名源自虞姬,謂美人自刎血流於地而生。此花原產地在歐洲及中東,中文名雖然穿鑿附會,但實在是神形合一的好名字。古人又稱她麗春花、賽牡丹,這些偏名聽起來有些像小三,不記也罷。




自宋以降,文人賞花總愛投射內心的精神價值。愛蓮因其出污泥而不染,敬梅因其凌霜雪而自冷香。那麼虞美人呢?她豔色而柔弱,恐怕不是儒生的理想的原型。




東方虞美人,多半長在家院,可以托付王安石那種「細數落花因坐久」的閒情,卻少了幾分普羅旺斯虞美人的野放氣魄。




《艾克曼的花園》作者寫道:「人類渴望開闊的空間,卻不要荒蕪的風景




普羅旺斯虞美人就有這樣的本事,任憑沙礫野地,還是棄石荒田,只要她拋出幾朵媚影,瞬間幻化為亮點。





有虞美人,原野就不會荒蕪。




看似身段柔軟,卻是硬頸精神。虞美人以她自己的方式,穿越亙古,活躍於現代。





其實,美人本無心,是我這旅人太多心了。




停筆,闔眼。在腦海裡回想那日午后與虞美人初相見。




享受她純粹的美,風華就在心底沈澱了。





 


延伸閱讀:普羅旺斯,菩提樹


延伸閱讀:普羅旺斯鷹爪豆


 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








20121127日,上午130,台北14∘,巴黎10∘,Sault 15∘。


15∘?原來這時候的普羅旺斯,比台北還暖和。




Sault,普羅旺斯小城,薰衣草農產品集散地之一。自南法歸來,一直沒刪去手機裡的各城天氣預報,興致一來就查Sault的氣溫,冥想普羅旺斯。對這一片陽光大地,最強烈的意象竟然不是畫面,而是氣味,一種不屬於薰衣草的馨芬菩提花的香。




家常庭院、小城行道樹,農村山路的兩旁,到處可見菩提樹。她之於普羅旺斯,有如樟樹之於台北市敦化南路,或如老榕樹之於台灣小鎮的廟口,因為太平凡,以至於少見於遊記。





但是,菩提樹的悠久與從容,讓它在幾百萬年的歷史中,始終不平凡。




普羅旺斯菩提樹,其實不是我們記憶中所熟悉的菩提樹。




如果你自覺已到了需要「凍齡」的年紀,應該都會唱這首舒伯特的名曲:




井旁邊大門前面,有一棵菩提樹;




我曾在樹蔭底下,做過甜夢無數……




一邊唱著,腦海就跟著出現畫面吧?菩提心型的葉子,線條特別優雅,連樹蔭好像都變得有情調了。據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……呃,暫停,再聯想下去就「誤」道了。




在普羅旺斯,第一次與歐洲菩提樹初相會,心頭「咚~~」了一下。原來舒伯特想的,和我想的,從來不是一樹。




這種俗名為Linden的歐洲菩提,應譯為「椴樹」。東方菩提是桑科植物,歐洲菩提是椴樹科,科屬完全不同。後者十分碩壯,至少都有230公尺高,常見的有卅多個品種,多數葉片和東方菩提一樣,略呈心型,但葉緣有明顯的鋸齒狀,花型也不同。歐洲菩提雄蕊多,且具花托苞片。長得像葉子而不是葉子的苞片,在東方植物並不常見。





東西方菩提,完全是兩碼樹,何以Linden仍被譯為菩提?有人猜是當初翻譯舒伯特歌曲的留學生錯譯,傳唱既久,就留下這美麗的錯誤了。




這樣一個粗壯、普遍的大樹,為什麼舒伯特會對它充滿溫柔纖細的情感?




除了「氣味」,我想不出第二個原因。




當微風徐徐,菩提樹芳香分子便忽隱忽現。不濃釅,也沒有長韻,但每每襲來,頓覺心頭安適。那是一種揉和淡雅花香加上沒有土腥味青草香的氣味,深呼吸後,又留下幾絲藥草茶的餘香。




以前,歐洲的母親,喜歡讓孩子在菩提樹下玩耍,它的清雅香芬,讓親子都覺安心。善感的舒伯特,以菩提表達思鄉,也許真正念想的,是媽媽的容顏與氣味吧。




Linden Tree(或稱Tilia或稱Lime)是歐洲及北美常見樹種,加拿大已發現距今四千九百萬年前的菩提葉化石。




這樣一個「天長地久」的植物,在歐洲歷史上,也一直是奇特的存在。




日耳曼神話裡,
Linden
象徵聖木,代表正義與和平;庶民生活中,則被巫婆用來當催眠藥。




住在普羅旺斯農莊的那些日子,每天都從早餐桌上抓一大把菩提花葉泡茶,甚至自摘自曬不少菩提花,回台享用。




菩提花茶雖有安定心神之效,但始終不曾因此產生鎮靜、催眠的感覺,若果真為巫婆用藥,恐怕還加上其他配方吧。




歐洲菩提含檞皮黃酮成分,具抗氧化功能;另又具安神效果,嗜香的南法人,當然會充分利用了,除了花茶,還用菩提蒸餾精油、純露,製造花蜜。




菩提在普羅旺斯非常普遍,雖然清雅如自然美的素顏,但既不搶色,也不搶味,何以能取代薰衣草,成為我記憶中的第一位?我一直沒搞懂自己是怎麼回事。





日前到南台灣小旅行,夜遊愛河,在被整理得很舒適的兩岸棧道上散步,頓有移居高雄之想。走著走著,身心愜意,但總覺缺了點什麼。




腦海裡突然想起普羅旺斯的菩提,豁然開朗。




原來,愛河兩岸少了氣味,一種親和、迷人的淡香。




以前夜遊西湖,人群雜沓,其實不那麼浪漫,但湖畔不時飄來怡人的花香,自然形成被薰香籠罩的作用,處熙攘而不覺擁擠。




最美好的記憶,往往伴隨嗅覺的體驗。兒時菜粽的月桃葉香味,走過鄰院的七里香飄來芬芳,一打開祖母五斗櫃就能聞到的木頭香氣……




城市之美,或有視覺的饗宴,人情的體驗,但氣味呢?它常在你還未曾感知的時候,就已深入臟腑。




我,很想找到台北的氣味,卻始終在嗅尋中。


 


延伸閱讀: 野地花魁--普羅旺斯虞美人


延伸閱讀:普羅旺斯鷹爪豆


 


 


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



「倖免於難」是命運天平的兩端。


一端是得天獨厚的幸福 ;一端是深沈絕對的原罪。


二次大戰期間,德國第四大城科隆,全市皆毀,唯科隆大教堂雖略受砲彈波及,堪稱倖免於難。


有人慶幸,盟軍識貨,即使在敵營轟炸,也折服於世界文化遺產的珍貴,不忍破壞。


另一派的說法完全相反。科隆大教堂宏偉壯觀,在空中也能輕易辨識,所以盟軍特留它作為標的,教堂周圍炸得十分徹底,使得整個科隆受創更劇。


成也教堂,敗也教堂。好一個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啊。


科隆大教堂這塊舉世知名的和氏璧,在17年前就已經讓我魂牽夢縈了。



七百多年前的建築師,已經想到幾百年後修復問題。第一次聽聞科隆大教堂,出自新聞名家張繼高先生之口。他們在建造教堂時,就準備好一批相同的石材存放,備材跟著教堂一起老去,幾十年甚至百年後,需要修復時取出砌裝,牆面石材和備材同壽』,便不至於產生新舊建材的色差,得以長保教堂外觀的質感。」


張繼高先生,筆名吳心柳,曾任中時、民生報總主筆,以及《音樂與音響》雜誌的創辦人。1995年去世,生前是當年傳媒藝文界,提倡生活品質與精緻文化的第一人。


詩人余光中先生曾說張繼高既世故,又天真。「世故,因為他知道的許多內情我都不知道;天真,因為他在我們這泛民主的時代竟然高唱精緻文化,還顯得無需向大眾道歉。」


年輕朋友應該都不認識張先生了,我則在因緣際會下,在他人生最後一年為肺癌所苦的時候,某次在陪同候診的漫漫時光中,討論一些關於精緻文化的問題。


說「討論」是不精確的,在大師面前,年輕我的,只有受教的份。當天談論的話題大部分都不復記憶,唯獨這件以科隆大教堂為例,證明德國建築工藝精準與遠見的對話,成為心底的石頭。


陰錯陽差,德國總未成行。到科隆教堂朝聖的渴望,漸成為記憶中褪色的掠影。


當你逐年領略了愛琴海小島的旖旎、倫敦建築的帝國遺風,巴黎河岸的人文風華,科隆標籤,似成了淡然的浮水印。


今秋突然接獲法蘭克福出差的指令,距離它僅有一個小時車程的科隆,瞬間還魂。


擠出半天去看教堂,應該可以吧?


很紮實的安排幾天公務行程,懷有小小心計的,留了一天周末給自己。


搭乘一大清早出發的國鐵,科隆,我來了。


前一天還有攝氏12度的春天溫暖,抵達科隆的早上,零度。才十月天,全身穿戴如裹粽。


科隆大教堂在考驗我的忠誠。


初抵科隆,尚未出站,科隆大教堂的巨大身影就如虛擬實境般,佔據所有的視野。我沒想到偉大的世界遺產,緊貼著車站而立。



還不到早上九點,觀光客未至,商店未開,露宿的流浪漢也還在夢中。長存七百六十餘年的偉岸教堂,在藍天下顯得有些失真。一輛橘色工程車,突兀地停在教堂門口,乍見很不協調,卻是從天上到人間的真實證明。



教堂大門尚未開啟,我有充裕的心情和時間,信步一匝,撫觸樸健的壁材,懷想中古時光。


教堂畢竟太老了,儲備的石材肯定不敷使用,一面面立牆的修復痕跡忽隱忽顯,新舊石材拼接,好多地方都像西洋棋的棋盘。



張繼高先生如果此刻與我看到同一個畫面,要怎麼說?


也許他不會再談建築的精緻工藝,只是把他的iPod耳機分一只給我,分享巴哈大鍵琴奏鳴曲的格律與莊嚴吧。(待續)



科隆大教堂的前世今生(下)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
九月中,來到尚未解除限電的東京表參道,原本期待的浪漫之夜,星火寥落,街燈亮一盞、熄一盞,黯淡。地面層市招,應景秀出彩光,就像首圖在GYRE一樓的寶格麗名店,勉強可以想像昔日光景。


安藤忠雄在此地的代表作---同潤館青山公寓,外觀,LED全體冬眠;入內,遊人三兩,撐不出表參道Hill的氣勢。


失望。


走出同潤會館後,信步彎進小巷亂逛,忽見小洋房前暖光數點,勾引我追尋異國奇情的渴望。啊?原以為是風格咖啡廳或雜貨小店,竟然是髮廊。



左一間,右一間,表參道、南青山的髮廊真是多,妙的是,修容顧客,總是男多於女。



難怪走在表參道的型男,特別時尚,普遍看去,即使穿得簡潔休閒,模樣兒都不輸木村拓哉。


如果不是限電,這些小家碧玉的微光,肯定被時尚名店及大師級的建築淹沒了。


雅店小院,花木扶疏,暖光浮影,一脈小資情調。



好奇拍下門口的價目表,整一顆頭,索價6000-10000日圓,行情不算離諎。


尤其在這麼有FU的地方美髮,被煥新的不只是容顏,還有疲憊的心吧。


限電的表參道,敗也燈光,成也燈光。*




 



 
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
上周接到總管理處的簡訊,老闆請大家預留周二晚時間,與某政府單位高官晚宴。


本來以為只是一場應酬,反正一周五晚,四天有飯局,也不差這頓啊。當天匆匆結束最後一場會議,趕著開車上路,好不容易停好車,蹬著高跟靴子到處對地址,終於在市府捷運站附近的小巷裡找到了目的地。


「怎麼約在這麼不起眼的小店啊?!」站在「宋廚菜館」門外,心裡還直犯嘀咕。


等及落座,滿席你一言我一語的,方知自己中了樂透彩,莫名其妙插隊上座,沒有預約就吃上了別人排隊半年才能等到的美食----宋廚烤鴨。


更勁爆的是,本來以為是應酬對象的公務官員,其實是我們賴上人家吃烤鴨的主人。


姑且稱對方為R先生好了。R工作單位的同事酷愛烤鴨,尤愛宋廚一味。乾脆包下餐廳一整年的包廂,每月一天,固定聚餐。


有天,我的同事S大哥嚷著:「好想吃宋廚烤鴨喔,可是怎麼訂也訂不到!」正巧被路過C大哥聽到了,他靈機一動,找上了大學時代的學長R先生,請他協調,讓出宋廚一晚。


R是不喜歡出頭的美食專家,很會點菜,尤其是菜單上看不見的私房菜,於是打蛇隨棍上,C再央學長好人做到家,當天陪飯。CS大哥,S大哥找BOSSBOSS又欽點了幾位陪客。本小女平日乖巧,就這樣上榜了。


宋廚菜館原名全聚德,因為大陸全聚德登台,才改成現在的名字,專做道地北平菜。果然有天子腳下的作派,烤鴨一出場,老師傅現場席邊片鴨,非常有吸睛的效果。


才兩三分鐘就片好一隻全鴨,高手級的老師傅,技術好得沒話說。



R先生發話了,吃宋廚烤鴨,荷葉餅皮要夾一片皮一片肉,再加大葱、沾甜麵醬。通常烤鴨我只吃脆皮部分,但美食專家開示,無論如何,第一塊鴨餅總得照本宣科。


鴨皮就不用說了,比起北京胡同口味的利群烤鴨或者便宜坊,一點也不遜色(對不起,北京全聚德是觀光客吃的烤鴨,不是老饕級,因此不在評比之內),爽脆不油膩,還有一股淡淡的果香;重要的是鴨肉,老師傅片得很薄,軟嫩不澀,和著餅皮一口咬下,脆、嫩、香、甜、彈牙,口感層次豐富,真不是蓋的。



我連吃了三份鴨餅,進新公司四個月,增重三公斤,其來有自。



宋廚的菜色不重視擺盤,每菜一上席,看甚不出色,但口感道道精練。松柏常青、兩張皮(拌涼粉)、鍋塌豆腐、椒麻管脡(涼拌豬心血管)、炸肉丸子等,都是部落客常介紹的菜色,這裡就省一點口水,不再贅言,只貼老饕R先生特別推薦的主廚拿手菜。


我很喜歡這道「糟溜魚片」,酒釀煮鯛魚片,口感很清爽,酒釀的甜可提味卻不搶味,


誰說燒魚必得薑?




這道砂鍋敖魚賣相奇差,一團濡溼的褐色,分不清鍋中物,如不是R先生一再勸進,


我還真沒下箸的勇氣(但後來連吃了兩小碗)。主廚把蘿蔔切長條,與鯽魚(老實說我不知是什麼魚)共熬到軟爛,魚鮮全被蘿蔔吸飽,滋味十足。



有道「魚羊雙鮮湯」,賣相也不怎樣(對不起,沒拍到,反正一鍋看起來黑黝黝湯),尤其我最怕羊羶,一聽到羊肉,避而遠之。可是「鮮」字本由魚羊合體來,這麼一道具有古文明色彩的古典菜,遠能與彭祖、漢高祖劉邦牽拖(谷歌一下,就有很多典故),近則有R先生說讚,閉著眼睛也要喝上一口。


但,我喝了三口。


三口,的確很少,但我是不敢吃羊的,三口,已經很給它上臉了。


鯽魚(這道我肯定魚的種類)+羊腩片,共譜一鍋高湯,濃香無油,也完全沒有羶味,奇了。回家爬文,才知通常這種古菜都有主廚私房的中藥調味,如桂皮、八角之類的,以最溫和的方式去羶,高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宋廚除了烤鴨,還有一道「韮菜盒子」,也是需要預定的菜色。



韮菜盒子?好像菜市場路邊攤的小點心。宋廚的這道小點別出心裁,做成迷你型,外觀大小如葡式蛋塔,一口咬下,餅皮份量與韮菜對稱,菜香+餅香,很特別,也比一般扇型的韮菜盒子少油。


酒酣耳熱,即將散席之際,R先生和C大哥決定再演出安可曲。


走出包廂去找主廚商量,請他重新添爐,燒一道菜單上不會出現的,很簡單也很麻煩的----「溜黃菜」。


簡單,是因為材料就是油、蛋黃、荸薺碎丁三種;


麻煩,則是食材蒐集過程費事。



剛才吃烤鴨不是說一點也不油膩嗎?油瀝掉了,但鴨油太香,總要留一點來入菜。


烤鴨如是掛爐烹調,滴下來的鴨油,就可作為溜黃菜的食材。


蛋黃打成泡沫,滴入燒熱的鴨油,拌上荸薺丁末即成。


烤鴨本來就有多吃,炒鴨架子、銀芽鴨絲、酸菜粉絲鴨湯都不稀奇了,這道也是烤鴨多吃其一的溜黃菜,還真是首回嚐鮮。


「這菜別的地方吃不到,非常好吃,但只能吃一口。」愛勸菜的R先生一反前態,就怕我的同事們擋不住濃釅滋味的誘惑,特別叮嚀大家控制口慾,惟恐高油、高膽固醇成為美食後遺症。


我特別仔細觀察,發現第一口之後,幾乎沒有人例外,都再下了第二匙……


鴨油蛋黃,引出香濃的奶味,卻無一絲奶腥,入口即溶,當你以為滿口既稠且滑溜的香味,入喉後馬上消失無蹤,猛不防咬到一丁點帶著奶香的爽脆荸薺,帶來黃菜的餘韻。


究竟是誰發明這種超美味卻不能多吃的佳餚啊,可惡!


主廚只用巴掌大的透明小碟盛菜,控制最小出菜量,恐怕也是為了饕客的健康著想。


真是一晚難忘的「美味關係」啊。*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



最近帶桃花,人緣特好,莫名其妙收到一堆來自朋友的新年賀禮。


收禮,開心;收到好禮,更窩心。


禮物大小不在財力表現,


有創意,足感心。


證明一:


發發發麻將禮盒


不會打麻將卻收到麻將禮盒?


打開卷軸,拜讀說明,才知是普洱迷你茶磚。


朋友託快遞把禮盒寄來辦公室,當我打開包裝時,


因好奇而湊過來看熱鬧的同事愈來愈來多,


眼中滿是欣羨,我只好開放意者自取,瞬間被蒐贈一空。


忙亂中趕快留下一個「發」送老公,這兩天他都揣在外套口袋裡「自摸」,


說是沾財氣,捨不得拆開來泡茶。


問朋友那裡買來這有趣的玩意兒?


「啥?買不到啦!」朋友說這是完全量身訂作款:


茶葉從雲南帶回來,印刷在大陸製作,分裝則在台灣完成。


這位朋友是忘年交,大學剛畢業,在民代競選期間幫政治人物做網站,半年內海撈500萬。


隨後創業,在兩岸三地接單經營貿易、會展,做得風生水起。


設計麻將禮盒的她,今年還不到而立。後生果真可畏。


 


證明二:


袖珍綜合菓品小包



哈日同事年前休假,到京阪神小旅行,回來後全辦公室發送小禮物。


哇噢,超卡娃伊的,我也去過日本多次,怎麼從來沒看過這種小包裝的綜合包?


呃,後來我被譏笑為城市鄉巴佬,我再去一百次也找不到這種糖果小袋。


聰明的她買了幾大包不同的米菓及糖果,返台後再以自備透明小袋分裝、重新組合。


花費不多卻創意十足,讚!


這位可愛的哈日族,也是廿多歲年輕人。


 


我只能說:青春無價,創意萬歲!


 


   謹祝


各位格友──新春順心,大吉大利!


 


 


 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


文字工作有兩種,一種活化心智,一種凋萎靈魂。


昏天暗地,為客戶寫完一套政府輔導案報告後,身心像五臟被掏空的乾屍。


文字無罪,只是審核人心態可議,花在挑剔格式的勁道,遠大於對文件內涵的要求:當官僚自以為一切都是為了防弊,會不會正好落入僵化的陷阱?


還好以後不再接這種案子了,但這幾天來的乾涸總得有出路。


胸有塊壘,不吐不快。


我要寫廁所。請格友忍耐。


住在鬧區,方圓十分鐘步程內有五家百貨公司。競爭激烈,每家都想搞經營差異化。其中前第一夫人最愛的微風廣場,想到奢華廁所的點子。宣傳力道夠,好幾次經過都大排長籠。


人滿為患時,肯定無法感受高級廁所的品質,我特地挑人潮稀少時段「體驗」。



一樓的新廁所,水晶燈廊道,有fu。產生期待感。



待見號稱六星級洗手間的廬山真面目──咦?怎麼這麼小啊?(見篇首照片)


巴洛克式沙發緊鄰廁所門,與洗手檯也僅有兩步之遙。侷促感讓人很難安坐沙發「等尿尿」,但一直有妙齡小姐勇於嘗試,佩服。



拍照當天,清潔人員把拖把擺在宮廷鏡面旁,進進出出打掃,視覺上真的很衝突。


馬桶間很狹小,除了衛生紙竟然沒提供座紙,讓我很訝異,與裝潢等級大大不相稱。


空間坪數與管理流程都不對,超級失望。


B1還有一間豪華版洗手間。


洗手間內竟然有螢幕可以看服裝秀,點子很有創意。


但我進出過三次,除了一位小朋友,很少有人真的停下來觀賞。人潮川流的小廁所裡,駐留看秀,很怪異。


這張卯釘銀面沙發,是網路照片的人氣榜。位於洗手檯與入廁間的轉角,不直接面對馬桶,位置還算合理,我常看到推著娃娃車的年輕媽媽使用。



不過,整體問題和一樓廁所一樣,坪數過小,撐不起五星級的體驗格局。


女性如廁,到底重視什麼呢?


一怕髒,維持乾淨這點,各家百貨都做得不錯。


二怕小,有時一關上廁所門,裙角、褲腳一不小心就會碰上馬桶,很噁心。


三怕沒地方掛包擺東西。其實置物小平台比掛勾還重要。這點微風B1總算有做到。


四怕自己的手碰到別人的手。



微風B1洗手枱位置的補粧區,設計原意不壞,但一坐下來,背後幾乎貼牆了。若有人要經過通道,而美女正在畫口紅,一不小心,呃, 有機會畫成小丑.



我觀察到大部分美女都是站著快速補粧一下,沒人安適坐下來。


五星級,應是指體驗上的感受,而不只是視覺的奢華。與其做不到真正的五星,不如走溫馨版路線,反較易引起共鳴。


我欣賞京站百貨的廁所。


B1少淑女裝區,洗手間走樸實的綠色路線,一人一鏡,輕鬆理粧容。



洗手間區附設少女變裝區,



此地位於五鐵共構的交通要津,青春美少女一放學經過這裡,換下制服,開心逛街。變裝間裡還有吹風機(箭頭處)、梳子、贈品式小化粧用品道具。



我並不是贊成女學生一放學就來百貨公司換裝敗家,但這裡的經營者,緊貼少女的心意規畫公共設施,這才是真的以客為尊。


會讓我想念的廁所,是一個遠在埔里的農家茅房。


話題先轉一下。


有天,在中山北路一家文創小店品嚐奉茶,第一口就讓我愣住了:「哇噢,好乾淨的味道!」


茶,有甘,有澀,有醇,有香,有苦,有甜,但我卻感到「乾淨」?


事實證明我的味蕾敏銳。


尋味究竟,方知這是921震災農民轉作的「台灣森林紅茶」──有機、手採、一心二葉。


一股衝動下,南下埔里,親訪茶園,看到一個可愛的鄉下茅房。


種植森林紅茶的葉金龍夫婦,是超級有機職人。


種茶不下農藥,蟲來了,號召鄰工手動抓蟲。


抓到累爆,多數茶株嫩葉仍被蟲輩先馳得點,平均每茶株產量只有同鄉另一塊下藥茶園的五分之一。


天公疼憨人,有些被蟲啃的茶株,只要沒傷到茶心,烘焙後竟然含有天然蜜香,宛若清風中的東方美人茶。不過,這等美事也不是年年有,多數時候都要認栽。


已近古稀的葉媽媽,長得像廣告中的開喜婆婆,僅管農事辛苦,依然笑口常開,童心未泯,怪主意特別多。


葉家茶葉工作坊外,在通往廁所的小徑入口,由葉婆婆親自設計,掛上「急急站」路標,與鐵道支道集集諧音,又暗含內急之意,見者無不莞爾。



整座茅房也完全是廢料展秀場。


外牆是漂流木,圍欄是工程電纜廢棄軸輪,男用小便池由舊瓦甕改造。



造訪時正逢夏至,茅房外,葉婆婆夫婦親手培養的花池,荷葉田田,花容正茂,僅管茅房造型很「台」,卻因此成就絕對獨一無二的鄉野風雅。



陶淵明若有知,或也願意采菊東籬下的隱居所,搭配這麼一座雅趣的茅房吧。*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


好飲茶。


工作、生活,不自覺的廣結茶緣。


台南出差,遇到一位很有意思的茶業老闆。


泡茶對飲,主人枱前自有案頭山水。


一抹來自故鄉澎湖的海砂;


一塊朋友遠行歸贈的沙漠大戈壁石;


還有一片台灣梨山的頁岩,



有茶時,便做茶海棲身座墊,


無茶時,還歸頁岩本來面目。


以茶作引,小天下。


 


對談投緣,


主人起身,邀約觀展。步行三分鐘,就是吳園藝文中心。


170多年歷史的吳園,原為南台吳姓鹽商家族物產,與台北板橋林家花園齊名。


日據時代日人好借名園集會宴客,最後將其改為公會堂。現則為地方藝文展演場所。



主人帶我看「時光舞台上的茶戲」展覽,十位南台灣的文創工作者,有室內設計師、花藝老師、劇場工作者、書店經營者,茶行老闆,還有音樂家及廣告人,各以何健生木茶器,以及環保蜂巢紙為基本媒介,布置自己心目中的茶席。



拱柱式的迷你展廳,以何老師的木茶器為中軸,不同創作者的茶席,沿著中軸相對。



許是建築老舊,而氛圍古雅,瞬間彷佛重現南宋時代,朱熹、張栻岳麓書院會講的景況,只不過古人以名學者會講,今以文創茶席代言。


下面這組作品在蜂巢紙板上,平鋪四塊地磚,石材的質感及色差,烘托茶席的質樸,壁面由盆栽的藤蔓延展,自然借景,便是畫。



下圖望景生義,不用猜便知這是書店老闆的作品。



茶几架在歷代史書鋪就的地面上,紅塵興替,皆是過往;但以古為縱軸、為基石,人生茶席,才見深度。



中外名著在茶席背後隨興堆就,東西融會的橫軸則是現代人生。


有歷史為通道,人生才不會飄浮;藉東西交流再創新,眼界才有新境。


音樂家布置的茶席,溝通語彙稍微複雜點。



以普魯斯特名著《追憶似水年華》為創作靈感,有布展者留歐學藝的美麗又神秘的回憶,



有童年的真趣,也有對歲月痕跡的驚悸。



布展者的企圖心太恢宏,觀展人不容易在短時間內消化。我唯一找到與茶引有關的演出,是玻璃球內的懸吊式茶包,滴下大它好幾倍巨大的水滴,水滴中卻又包覆著天使的身容。



哈哈,看不懂吧?這真的夠普魯斯特,不斷顛覆慣性想像及思考的挑戰。


我一向認為影像、音樂及空間藝術工作者,比文字工作者幸福太多,音樂、繪畫、空間,都可透過當下面對面的交會,讓創作者與接受者產生共鳴。


文字工作要做到這點,相對困難。或辭不達意,或枝節贅言阻隔想像。但對普魯斯特來說,完全不是問題,甚至輕易超越影音創作的表現,難怪崇拜者歷久不衰。


大膽挑選玫瑰色茶盤,卻又將茶席布置的如此簡單清雅,觀展者一定猜不到,布展人其實是花藝老師。



她原本儘可把花藝搬上檯面,在素樸的茶席中,肯定豔冠群芳。可是這麼下手,就完全沒有容人空間了。


她不希望以討喜的鮮花獨秀,可是也不能被群雄淹沒。


左右兩席,一個是書堆成就的茶席,一個是想把普魯斯特發揮到極致的音樂人企圖心,如果這組也布置得很堂皇,有可能搶戲,也可能變成完全沒戲。


布展人想到“放空”的巧思,讓透明茶具展現空靈感,卻以最顯色的茶盤成為亮點,好聰明的腦袋。




原子小金剛都可以上場,布展人是充滿童心的劇場工作者,這組茶席,本身就是兒時童真。當然,那個公仔也不小心透露了創作者的年齡,呵呵。



這組是全場最幽默的演出。廣告工作者的作品,不用多言,馬上明白布展人在說「現泡的最好」。




不過,他也沒有貶抑包裝飲料的意圖,雖在品茶層金字塔級的最下端,卻是最大的市場力量。


學佛人愛禪風,茶席自然滿溢禪意。


禪,本來應空,但意在,卻覺飽滿。


觀眾因作品橫生想像,可能是創作人最期待的互動吧。*



時光舞台上的茶戲:2010/8/21()9/5() PM: 2:00 6:00


地點:吳園,公會堂。台南市民權路二段30(舊社教館)B1


主辦: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


協辦: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(台南會)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
屏東牡丹鄉,水上草原。


野薑花交錯的沼澤溼地,傳說是排灣部落的祖靈原鄉。


踏行草浪之前,由原住民嚮導先舉行敬告及感謝祖靈儀式,才讓我們這些城市鄉巴佬循序進入。


同學的嬌女活潑好動,一刻也不得閒,走到那裡,必然跑在父母前面活蹦亂跳。踏上溼滑的沼澤地後,


立即一反常態,乖乖的、緊緊的,握住爸爸安全的大手,亦步亦趨的跟在後面。


爸爸滿腳爛泥,嘴角卻不斷顯露出滿足的微笑。*


 


 

mmc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